烏欖之鄉增城(上) - 蔡瀾

烏欖之鄉增城(上) - 蔡瀾

我們都知道廣東的增城掛綠荔枝很出名,但只有老饕才曉得增城欖角好吃。
欖角是怎麼做的?我雖然也買當地烏欖做醬料,但沒親眼看到製作過程。農曆八九月是收成期,又剛好受到好友廖喜兄的邀請,和他一起到他老家增城走一趟。
從深圳前往,需兩個小時車程;廣州去的話,五十分鐘就能抵達。增城的市中心叫掛綠廣場,把那棵最古老的荔枝樹圍在中心。有一年拍賣,一粒掛綠五十五萬,給一家牛仔褲公司買去,一方面做慈善,一方面宣傳自己為「標王」。商業行為也,亦無可厚非。
整個增城的鄉下,種滿荔枝,而夾在荔枝中間的,就是欖樹了。

欖樹的形態和荔枝有點相像,你不是專家看不出。可以分辨的是葉子,欖葉很尖。通常種後五六年就可收成。一些老欖樹長得很高,橄欖成熟時,村民用枝竹竿打,剝落剝落掉得滿地。
和西方及中東的圓形橄欖不同,中國欖兩頭尖,中間腫起,核很大。單單是增城也有十個大品種,如金鐘、黃鐘、六月烏等等。最好的來自西山地區,售價最貴。
我們在欖樹下散步,抬頭一望,發現樹葉中長滿黑點,這就是當地聞名的烏欖了,村民拾起後拿到工廠去賣。
所謂的工廠,不過是路邊的一個收集站,簡陋的村屋外搭着火爐,有幾個雙人合抱的大鐵鑊,用來煮欖。
橄欖一身是寶。從樹上摘下來時又乾又澀,不可即食,要用滾水來煮才行。水不可太熱或太冷,六十度左右,煮個十分鐘即熟。這時一群村婦用純熟的手藝拉着線,一粒粒地把欖肉和欖核分開。欖肉用鹽醃製,欖核曬乾後取其果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