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地成績理想,對樓價的刺激立竿見影。不少業主即時反價,甚至有封盤不賣的情況。
上周六,我有一位欲置業的友人,等了一個下午仍未能見到業主,出現「有錢無樓買」的情況,好像回到97年前樓市炒風狂熱的光景。究竟近日樓價急升,是一陣虛火,還是仍有上升空間?假設投資者視物業為投資工具,現階段又是否適合入市?
平情而論,香港經歷多年的通縮及經濟低迷,現在才踏入經濟復甦期,而通脹重臨,亦對資產價格帶來正面的支持,因此,樓市理應會繼續受惠。不過,即使樓價尚有上升空間,也並不代表它是最適當的投資工具,投資者入市前,必須考慮眾多因素。
首先,很多人只眼見樓價上升帶來的可觀利潤,卻忽略了投資物業背後的風險。由於近日樓價升勢頗急,一些地產發展商推盤時,以內部認購形式供投資客上車。
舉例說,一個600多呎的九龍市區單位,售價約300萬,平均呎價介乎4500元至4900元。由於樓盤尚未正式公開發售,內購投資者只須先付數萬元的上車費,數日後再多付數萬元,餘下3成首期之尾數,在數個月後始正式繳付。在這段等候期間,只要投資者與發展商簽訂買賣合約後,便可將物業轉售。
這個方法的吸引力,在於預期發展商在之後公開發售時會推高樓價,先以十數萬元入貨,之後再轉手賺取差價,勝算自然較高。然而,這種方法並非全無風險。假設在繳付首期之前,未能成功將物業轉售獲利,投資者便要在到期日時繳付首期尾數。上述例子中,300萬的3成首期為90萬,扣除起初拿出來的約10萬元,他還要拿80萬來填尾數。投資者雖可透過按揭證券公司及發展商提供的二按優惠繼續上會,但這已與入市是作短線投資的原意不同。故此,這種拿十數萬元來博幾個月內樓價升值的投資方法,背後其實存在不少風險。
另外,樓價雖然仍有升值潛力,但入市前也需要留意所投資的是甚麼類型樓盤。按目前整體樓市分析,論升值潛力及值博率,仍然以豪宅及高價樓較高。
不少投資者或認為下一升浪可能會由一些中小型的單位接力,但我對此卻持審慎態度。原因是一些市區的中小型新單位,平均呎價已接近5000元,而這些中小型單位即使如何具備炒作概念,最終都會落在用家身上,而中等收入的用家,當中又有多少可以承接這些樓盤呢?
以前打工仔每年會升職加薪,在能夠預算自己的前景下,他們可能有一定的承接力,而目前打工仔的人工仍未能受惠於經濟增長,相信此類單位的用家,入市前仍會保持審慎態度。所以投資中小型物業的投資者,必須量力而為。
陳永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