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長江三峽的時候,導遊總會跟遊客提起「懸棺」。懸棺是古時候的巴蜀風俗,人死之後,入了棺材,那棺材卻不入土,而是在懸崖峭壁之上,找個又小又淺的洞穴,又或打上木樁,懸而置之。
現在人們感興趣的倒不是古人不入土為安,而是奇怪那麼陡峭的山壁上,是如何把棺材弄上去的。現代人總有很多迷思,以為自己生長在科學時代,該明白的都明白了,弄不明白的便是奇事。金字塔是怎麼建造的?懸棺是怎麼弄上去的?
既然引為奇事,興致也就特別濃,遊長江三峽,只要導遊往上一指:「看,那裏有一副懸棺。」所有的人就像腦袋上牽了線一樣,刷地被牽去了一個方向,但見眼前一面山壁,山壁上有個不仔細看一定走漏眼的小洞,洞口探出一小部份棺木。「啊!」都驚歎起來,各式各樣各種性能的相機全舉了起來,朝着那黑小的洞穴,也不管拍得到拍不到──一般都拍不到──,狂亂按起快門。
這就是旅遊的樂趣,最要緊有個說法,有個典故,事先張揚,繼而發現,當傳說和現實碰着了,人便格外興奮。那懸棺隱在峭壁中幾百年,若是棺木主人還未投胎,靈魂還在附近的話,看着一船船遊客那種高山仰止的崇敬模樣,不知是好氣還是好笑。
在白帝城的白帝廟裏,有一副從山上抬下來的懸棺,尺寸短小,如一個薄皮木盒。另外還有一堆白骨,放在玻璃櫥窗之中,同期展出,於慘淡的日光燈下,陰陰暗暗,即使不令人心中發毛,也很壞胃口。
懸棺之玄,在於一個「懸」字。懸棺不懸,便一點看頭就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