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賣地成績會對於樓市有指標作用?因為地價是建造樓宇的基本成本。土地就像麵粉一樣,是製作麵包的基本元素。如果麵粉很貴的話,要收回成本,麵包的價錢肯定不會便宜。同樣地,地價貴的話,日後建成的樓價也預計不會便宜。
問題是,投地是由發展商所出價的,反映了發展商對樓市未來的預期,難道發展商的預期永遠是對的嗎?
任何商業活動,總會存在風險,沒有穩賺不賠的生意。土地投資牽涉金額龐大,所以更不容出錯,但歷史卻證明了發展商也會看錯市,會做出高價投地,低價賣樓的情況。
在97年前後,就試過幾次出現這個情況。牽涉金額較多的地皮,包括小西灣地王,當年由信和以過百億元投得,單是地價已在5000元以上,但碰巧金融風暴,初期信和出售建成的單位,呎價只是4000多元,連地價也收不回。另一個例子就是華懋集團,當年投得淺水灣地王來發展豪宅,預期發展完畢之後,呎價能夠達萬元以上。現在樓盤已發展完成,但市場暫時承受不了那麼高的呎價,結果發展商要把售樓的計劃改變,可能把樓宇由出售改為租賃,又甚至改變用途變身為酒店。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恒地身上。恒地早年投得大埔的豪宅地段,預計落成之後,售價能達萬元。但結果如何?看看現時大埔樓價,便可得知。
所以土地拍賣價高,市場未必同意發展商看法。而過往十分勇猛進投地的發展商,因為有前科關係,所以市場未必會認同他們的看法。但過去長實與新地比較少這樣積極投地,難道市場狀況真的有變?而按股市初步反映,股民是不認同他們所投的地價。究竟是股民正確,還是發展商眼光獨到?便要拭目以待。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