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形容黑說是「漆黑」,英文則形容為“jetblack”,美女烏亮的秀髮可說是“asblackasjet”。「漆」是漆器的「漆」,即是lacquer。Jet有個漂亮的譯名,就是「煤玉」。
煤玉的光澤的確像黑漆,又堅硬如玉,但本質卻與玉無關,是木而非石,侏羅紀時代,巨木倒下,浸沒在沼澤或河水之中,轉接流移入海,堆壓其上的物體積聚無數噸,經億萬年壓化成煤,地層變化,又重新突出水面成崖成山,待人發掘。
古羅馬人篤信煤玉有異能,工匠將煤玉雕成小件神像和飾物供人賞玩佩戴,頗像中國人愛玉器那樣。羅馬帝國擴佈歐洲,入侵英倫,煤玉工藝品也隨着帝國版圖流傳。然而,近代的煤玉潮流卻遲至十九世紀中後期才出現。維多利亞女士的衣裙越來越大堆頭、深色素,越來越需要大件沉色飾物配襯。女皇哀悼皇夫,舉國服喪,煤玉配件一下子大行其道,玉扣連環、項鏈、胸針、耳墜、手鐲、吊墜,應有盡有。約克郡Whitby小鎮一帶山坡盛產煤玉,為之採掘一空,煤玉工匠由數百人增至數十萬,可見其需求龐大。
煤玉優點除了烏亮之外還有輕:一大串雕花玉珠累累贅贅掛滿胸膛也不覺得有甚麼重量。但煤玉也有缺點,就是易裂、易碎。不過短短一百五十多年,流傳下來完好的物件已不多,最精的仍是威特比產品。威特比工匠手藝高超,一般來說,設計卻是相當古板,現代人頗用不着,但偶然也會碰上較輕巧的胸針耳墜,花費有限,也值得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