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旅行的稿子至怕人未到,趕稿趕deadline,冇法,老作!當自己去過。「出嚟行,遲早都要還」真是至理名句,總有一些眼睛看出端倪。寫吃食的稿子亦然,口未到胃未到,光看與聽,就是真實感覺未到。在下不吃紅肉,頂多只能嘗到盤子上面肉類旁邊的肉汁與配菜,無論如何說不來肉質與味感。
某年剛從湘西回來,鳳凰是目的地,尋找沈從文《邊城》的風景一直是個心願。沿途走去,從長沙出發,煙雨迷濛過桃源,兩邊桃花伴走五、六十公里,春秧剛插上,黃昏伴着燒晚飯炊煙徐徐透過煙囪冒升,披上竹葉簑衣的農夫走過片片倒影田上。沒有飛快將景色影下,但映像在心田間歷久常新,是看過最中國農村美好的景色,還是一份童年鄉居回憶的呼喚?反正它來了,一直沒有離開。
過了吉首便是鳳凰,足足走了一天有多,之後還入了貴州,到過川硐始回。道上所見,苗家土家男女老幼百分之九十以上全皆穿上傳統美麗不凡服裝。那是一九九二年,今天路好走多了,但人面衣裝也改變了。一天有多始達的路程,是少不得,那時路不好走。
回來讀報,拜讀別人框框,她小姐說「從長沙出發,走六小時到鳳凰,三小時到張家界」,嚇得我。但這類情況並不個別,不敢說人人,哪有幾個寫稿的敢說自己從來未在自己筆下試過?
李登先生日前說上海小籠包人人排隊買,香港特色如奶茶鴛鴦卻無人問津。他那份愛港情切、關心港事情緒明顯不過。然而最令人排隊的小籠包並不在上海,更是早在上海人努力學港式廣東話時期的台北鼎泰豐。小籠包做得好吃,不全因一個城市的興起。今天上海諸事急升發達,可喜可賀,但小籠包不見得間間可口,「小楊」生煎包即使不吃那肉,就是汁與皮便叫人從大腸開始歡呼。但上海及北京今天最火熱、賣得沸沸揚揚其實是港式茶餐廳,黃家偉開的那間「新旺」不提早排隊簡直難以入內。北京的一些茶餐廳連菠蘿包負水準也賣個滿堂紅,更是香港價錢。服!
從川西回來,對美國國家地理於1999年作出「一生必去五十地」的報告,未將中國雲貴川青藏高原放進去,至遺憾。是的,是一種西方人的角度,他們未去過,以為去過的世界便是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