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產成經濟主流

文化生產成經濟主流

馬國明

香港近日的經濟似已回復舊觀,出口數字有可觀的增長,政府賣地成績理想,部份相關機構亦調高全年的經濟增長數字。但只要保持頭腦清醒,便會明白香港經濟能夠止跌回升,全賴外力推動。一方面是中央政府送出大禮,另一方面則是全球經濟表現強勁。
香港的特區政府方面,則一直乏善足陳,兩三年前,經濟表現差,特首董建華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說話是:「香港經濟要轉型。」究竟香港的經濟在哪方面已轉型?恐怕連董建華也不大清楚。但更嚴重的問題是要怎樣變,無論是金融、物流或旅遊等行業,對香港來說都不是新的行業,特區政府說要經濟轉型,但說了這麼多年,連一門新行業的名字也說不出來,怎樣轉型?
可是世界的經濟體系確實出現了重大的轉變,美國加州大學政策研究系教授AllenJ.Scott的《TheCulturalEconomyofCities》便指出,在現代資本主義體系裏,文化產品在整體經濟生產中所佔的比重日漸增加,而且與文化相關的行業,往往是經濟體系裏最尖端的行業。

出現這種轉變的原因並不難明白,文化產品跟其他一般滿足日常生活所須的產品,有一點很明顯的分別,對文化產品的需求是極之有彈性的,一旦成功製造了需要,對產品的需求可以是極大的:而且不同的文化產品有它所屬的獨特市場(nichemarket),一旦成功開發,便能將相關的產品一併推出,並產生強大的協同效應。
再者,文化產品涵蓋的範圍十分廣泛,包括了一些應用最尖端科技生產的產品,以致傳統的手工藝在內。特區政府成立後,腳步還未站穩,卻夢想要發展尖端科技,以致出現甚麼數碼港、中藥港這類假大空的計劃。另一方面,香港早在上世紀的七十年代,已發展了電影和唱片等文化工業,但政府卻不屑一顧。
本書更指出,全世界的城市刻下正透過本身的城市規劃,積極配合本身的各種文化產業,背後的意念在於,城市本身就是文化創造的泉源,但香港的城市規劃理念,不是由大地產商操控,便頂多只是吸引遊客,完全沒有宏觀的發展文化產業的概念。沒辦法!連中央政策組也鬧人才荒!或許是時候讓官員接受再培訓!
……………………………………………………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現代語言及文化系兼職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