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人的腦袋很奇妙,有些事情很快就忘記,有些事情卻在腦海揮之不去。科學家試圖破解人類記憶運作之謎,最新的發現是人體內一種神經細胞的營養素,在另一種存在於人體內的酵素協助下,能把短暫記憶保留成為長期記憶。科學家相信有了這項突破性發現,人類將來就更有把握醫治老人癡呆症和抑鬱症等精神疾病。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生理學系研究生彭文慧遠赴美國康奈爾大學,在美國衞生局資助下完成了一項記憶機制實驗。彭文慧把小老鼠腦袋裏製造腦源性神經營養素(以下簡稱BDNF)的能力廢去,發現小老鼠隨即喪失長期記憶能力;把製造BDNF的能力還原,長期記憶力就回復過來。
實驗證明BDNF不僅具有提供腦細胞所需營養的作用,更是提供腦袋長期記憶能力所不可或缺的蛋白質。研究並發現,BDNF本身不會自動發揮長期記憶作用,必須配合一種名為組織纖溶酶原啟動物/纖溶酶(tPA/plasmin)的酵素系統,才能把短期記憶轉化成長期記憶;tPA本身是一種防止血液凝固的人體酵素,最常用於緊急醫治中風病人。
研究報告已在最新一期的權威科研雜誌《科學》發表,是項研究打開了醫治精神科疾病的希望之門。
科學家並希望今次發現有助於尋求根治老人癡呆症的方法。
中大醫學院生理學系副教授容永豪說,老人癡呆其中一個病徵就是腦袋某些蛋白變質殺死腦細胞,使患者喪失長期記憶能力。現有藥物每多使用與尼古丁同類的物質,有害於心肺系統,若能夠成功研製另一種藥物取代,癡呆患者將會獲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