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北京訪問的俄羅斯總統普京繼續大打「石油牌」,在俄羅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問題上取得中國支持,但在通往中國的石油管道問題上,雙方未能達成協議。普京與胡錦濤舉行峯會後,雙方則簽署聯合聲明,承諾加強在反恐等領域的合作。
普京昨日上午飛抵北京,展開三天的國事訪問。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人民大會堂東門外廣場舉行隆重儀式,歡迎普京,兩人隨即舉行會談。
會談結束後,中俄雙方簽署了十三項協議。胡錦濤和普京簽署的聯合聲明,強調合作反恐,並將車臣和新疆分離分子列為恐怖分子;中俄兩國外長也簽署了邊界協定,標誌着四千三百多公里的中俄界線已全部確定;中俄兩國商務部長簽署了關於俄羅斯加入世貿的協議;俄羅斯天然氣公司Gazprom與中石油集團簽署合作夥伴協議,涉及俄方向中國出售天然氣的數量和價格,但這個協議無關中方最想得到的石油輸送管道問題。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章啟月昨日在記者會上指出:「能源的合作是中俄兩國關係非常重要的部份。」她表示,普京訪華期間將就這方面的合作進一步與中方交換意見。不過,她未具體回應俄羅斯至中國的石油輸送管道問題。
早在一九九四年,俄羅斯就提出修建中俄石油管道項目的設想,此後,中石油集團與俄管道運輸公司、尤科斯石油公司,經過九年的討論、談判,簽訂了一系列推動項目進展的政府間與公司間協議。
這條石油管道原定為由安加爾斯克輸往大慶,即「安大線」,總長度約二千二百六十公里,預定明年初步建成,至二○一○年每年將輸出三千萬噸。但去年以來,日本為了同中國爭奪能源,利用十分優惠的條件「橫刀奪愛」,游說俄羅斯政府改建「安納線」,即由安加爾斯克通往納霍德卡。
俄羅斯難抵誘惑,但終究不能漠視中國的要求,因此今年六月提出新的計劃,即修建「泰納線」,即由泰舍特至納霍德卡,再修支線通往大慶,但支線的接駁點並未有定論。
本報記者/路透社/德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