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年前,曾經跟一個在「文化大報」當編輯的「PHD」閒扯;跟「PHD」閒扯,我發現一個很不尋常的現象:「PHD」不管扯到甚麼,總提醒人他是一個「PHD」。「我讀PHD的時候,曾經賣臀……讀完PHD,仍舊賣臀當契弟;但PHD契弟,或者契弟PHD,可不同一般的契弟……」PHD大概這麼說;總之,內容不要緊,要緊的是,如果別人不知道他是「PHD」,他就會自卑得要死,他的存在價值,繫於這三個英文字。
因為我不會說英語,不打算學英語,而且以不會說英語為榮,對英文專有名詞的縮寫,我就認識「ICQ」和「WC」;「PHD」契弟編輯說了半天「PHD」,我還是在好多年後,才知道他有個頭銜,叫「博士」。
「博士」,當然不等於「博學之士」;一個人,智力正常,有足夠的金錢、時間和毅力,按一定的程序讀一堆書,再寫一篇有好多字的論文,就可以成為「博士」。你立志要當一個受歡迎的實力派作家,努力,不一定能成事,還得看天份和天意;但要做博士,努力,就可以。不信?你可以存一千萬進我的戶口,大家立個約,賭一鋪,我十年之內拿不到一個「博士」招搖過巿,賠你雙倍。
世事洞明皆學問,本來不必買或者讀甚麼「PHD」,但這三個英文字,是一項投資,像我投資田黃和雞血,也是要等它升價和保值。「博士」或者「PHD」,只是在某種建制之內的所謂「認可資格」,方便「投資讀書者」得到投資後的回報;投資和回報,沒有甚麼值得炫耀的。
我不常讀報,有同文來訪,嘲笑某報有個作者,作者大名後拖着一條「博士」的怪尾。「一定是他自己強烈要求的,要不然,編輯不會這麼做。」同文說。
或者以為添了「博士」兩字,文章就會多幾個人看;又或者,以為添了「博士」兩字,大家就不會瞧不起。嘿,要是真有這麼便宜的事,我早就改個筆名,叫「鍾偉民超級無敵大博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