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拍賣完的兩幅政府官地,創了回歸以來賣地最高收益。單是何文田那幅官地,售價已經高達94億多元,平均地價5000多元,若加上利息成本、建築費用及利潤,相信屆時樓宇售價每平方呎要高達8000元以上。
由於賣地的過程相當冗長,直至港股4時收市時,第1塊地的拍賣過程也還沒有完成,結果股市未能即時反映賣地成績。
在昨日港股復市之時,原本預計賣地成績理想會有助地產股股價,結果股市卻下跌,這點相信是很多人都始料不及的。因此有人會認為,港股愈來愈難預測,很多時應升不升,應跌又不跌。
其實股市是一個預期遊戲──股價會預先反映投資者預期,包括「理性預期」及「非理性預期」。如果市場的發展與預期一致的話,股價就會處於較穩定的狀態;相反,如果預期與現實不一致的話,股價就會作出調整。而預期是建基於現有的資訊,例如市場早在三至四個星期前已經知道賣地日期,投資者又會作出甚麼反應?
按照新的賣地程序,有否賣地日期,主要視乎有沒有發展商能在土地儲備表中成功勾地,而勾地成功與否,又要視乎政府是否接受勾地的價格。如果政府接受的話,有關勾地價格也會向公眾公布,如果屆時沒有人承價的話,勾地的財團便能以勾地的底價購入土地。
因為最低售價一早已經知曉,所以投資者很容易便可計出每平方呎的地價。天光道那幅地的底價是50.2億,平均呎價達2000多元,再計入建築成本、利息及利潤,預計樓面賣價也要4000至5000元一呎,比現時市價已經略高。因此在未拍賣土地之前,這個被視為發展商看好後市的消息已經流傳,所以過去數星期地產股表現偏好亦與此有關,箇中其實已反映了這個消息在內。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