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霨(ArthurWaldron)
七十年代,美國對中國作出歷史性「開放」的時候,尼克遜和福特總統把「駐」中國大使留在台北,同時派遣另一名外交官「到」中國擔任大使(主持當地的美國「聯絡處」),作為台灣問題的臨時處理方法。這種安排並不理想,但卻是維護台灣安全的未雨綢繆。可是在七九年,卡達受一眾心腹顧問敦促,突然與台灣在外交及軍事等層面,斷絕所有官方關係。
卡達這不智的舉措,造成台海的不穩定局勢,一直持續到今日。除卻戰爭,有甚麼國家會與別國徹底終止官方關係,更何況台灣是親密盟友?
白宮當時以為,台北的獨裁政府除了與中國達成協議,別無他法,然後會從此消失,成為國際政治上令人痛心的一頁。卡達不少顧問都預期,不出四至五年,台灣年老的領導層就會不經民眾同意(他們無權選出國會代表),接受鄧小平的「一國兩制」提議。換言之,正如卡達那份刻板的公報所說:「美國相信,中國人自己會和平地解決台灣問題。」
對台灣來說,當時似乎大勢已去,只能夠任人擺佈,但它卻不肯認命。蔣經國曾經留學蘇聯,又當過台灣的秘密警察總長。美國沒有人想到,他竟然會走上民主化的道路。八七年,民主進步黨得以成立,當上激進的反對派。在蔣親自挑選的繼任人──李登輝的治下,政治犯全部獲釋、流亡人士開始回台、開放報禁、戒嚴解除──政府亦徹底重組,舉行總統及國會選舉,從此取得合法性。
儘管當時全世界照舊對台灣訓話,說它沒有選擇,只能夠不斷談判,直至達成協議併入中國,島上民意卻開始反其道而行。以前的「中國人」身份認同不斷褪色,愈來愈多民眾自稱是「台灣人」,開始要求與世上其他民族享有同等權利:建立國家、獨立、自治等。
與此同時,中國仍然不耐煩地等候報酬。照北京的理解,華盛頓已經承諾迫使台灣就範。這些年來,緊張狀態和爭拗有增無減,因為中國在國際官方關係上,致力消滅「中華民國」的一切痕迹──台灣不但要禁足聯合國,也不能加入世界衞生組織,而美國也沒有幫助它在世上覓取可以接受的新位置;面對北京攻打台灣的可能性,美國亦沒有作出實際的準備。
因此北京愈來愈可能訴諸武力。中國諸多恫嚇和相關舉措,令華盛頓十分頭痛。美國國會惱怒卡達背棄盟友,於是在七九年以大比數通過《台灣關係法》。台海一旦發生衝突,這項法案幾乎規定美國對台灣施加援手、供應它所需要的防衞武器,以及準備隨時介入保衞台灣。假如中國仍然主要專注於內部經濟發展,這些話似乎關係不大。今時今日,美國和中國的分歧日益嚴重,加上中國低劣地箝制香港這個活生生的例子,令《台灣關係法》顯得更重要。
正如德國在十九世紀末期擴張海軍,助長不少錯誤估計,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國擴大軍力,同樣令全亞洲如坐針氈。受威脅的不只是台灣,但台灣日益是箇中關鍵,明顯有戰略上的原因:在東亞把日本、南韓、中國沿海地區和中東(出產推動它們經濟的石油)連繫起來的海上最重要航道,正好經過台灣。這些海路亦連接俄國的歐洲地區和該國在太平洋海岸的戰略要塞。印度在馬六甲海峽西端的影響力不小,這些航道亦把該國和東亞及東南亞連接起來;對於野心勃勃的大國來說,這條海路也可以通往印度洋,甚至更遙遠的地方。
今日的台灣沒有興趣支配、更不會危害任何鄰國;它平和地踞於這條關係重大的海運航道。不過,台灣倘若像香港那樣,實際上變成中國軍方的作戰基地,那又如何?這項問題沒有多少人願意、或者敢於認真面對。
今年五月,新加坡當時的總理吳作棟嘲弄台獨,指亞洲沒有國家支持這種想法,並警告台北不要「越過任何火位」,令海峽戰爭無可避免。可是,台灣假如成為人民解放軍的據點,新加坡自己的安全又會怎樣?日本就更不用說了。
雖然日本和美國都從未承認台灣主權屬於中國,但日本和大部份人一樣自欺欺人,與台灣終止了正式關係。日本是全世界第三大石油進口國,如果解放軍可以輕易把它的能源供應截斷,它又會有甚麼想法?
事實上,台灣和中國統一,會嚴重危害亞洲所有國家的安全,尤其影響我們那些實行民主的友邦和盟國。所以,基於公義、國際法,以至亞洲各國和我們的安全,不可以讓台灣落入中國手裏。
但我們自己仍舊說希望雙方統一。今年三月,台灣舉行總統大選。我們不願意檢討怎樣維護自己和盟友的利益,在那段長達一個月的競選前奏期表露無遺。華盛頓在北京的壓力下,毫不掩飾自己支持哪一對候選人。布殊總統措詞含糊但意思明顯地警告陳水扁,叫他不要「挑釁」北京。與此同時,我們的官方代表在台北私底下告訴訪客:陳要是勝出,我們就可以預期,中國與台灣在今年內會發生戰爭。
結果陳水扁勝出。這次選舉,顯露了台灣經過差不多二十年民主政治之後有多大改變。民意調查顯示:民眾以前認為自己是「中國人」,現在卻自認是「台灣人」或「既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即使舊日執政黨──有中國背景的國民黨裏,台灣出生及長大的新一代也在逐漸冒頭;他們關心的事物以及身份認同,和民進黨的領導層沒有多大分別。當地已經有共識:不管未來怎樣,台灣必須維持徹底自主。
因此,儘管把兩岸的緊張狀態歸咎陳總統是北京的慣例,在華盛頓亦是一種潮流,但這種講法卻抓不到問題核心:陳水扁的觀點,反映了投票給他的台灣人的想法。他不能夠指示民眾改變主意,也不能在未取得他們同意之下,強行實施任何協議。只有台灣全民公決通過,才有可能與中國統一;對他們的各種威迫,都促使他們加強獨立自主的決心。台灣結束獨裁統治之後所出現的改變,是民族主義發展的經典例子。中國以至全世界抗拒台灣,只會令這過程加快和加劇。
(美國對台政策 三之一)
……………………………………………………
作者為美國賓州大學國際關係教授,本文摘譯自美國《評論》雜誌(Commmentary)十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