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扁在今年雙十講話中,提出兩岸應認真思考、並採取實際行動「管制武器」,以降低台海軍事威脅狀態。相對於不久前他還強調要加強軍備、要立法院通過六○一八億台幣的軍購案,多少是怯於民意而有所軟化。
導致阿扁在兩岸軍備競賽軟化的,應與九月十九日台灣中央研究院十一位院士聯名發表的《認識危機,消弭災難》的專文有關。這篇據悉由中文大學退休哲學系教授勞思光起草的文章,在台灣引起很大的反響。行政院院長游錫堃暗指勞思光等「國家認同有問題」,但中央研究院院長,曾經在二千年挺扁當上總統的李遠哲,在立法院回答立委對十一位院士聯署的反應時說,軍購費用達六千一百○八億元,真的花太多錢了,花這麼多錢買武器,是一種不幸。
勞思光教授,今年十二月將回到中文大學,與中國太空人楊利偉一起接受榮譽博士學位。
筆者認識勞教授二十多年,一九八一年曾參與他組織的「香港前景研究社」,與他有較多接觸,並對他進行過幾次專訪。他一向以來都反對專權政治,在台灣解除戒嚴之前,他拒絕去台灣,而他也至今不願到一黨專政之下的中國大陸。他反國民黨專政,也反共產黨專政。過去,他曾聯結海外七十三名知識分子反蔣介石,他的書當年在台灣被禁。許家屯在他的回憶錄中,曾說勞思光的資料在中共是建有專檔的。
對於游錫堃暗指他「國家認同有問題」,勞思光表示自己被貼標籤慣了,他更擔心的是台灣被扭曲的民主。他說,「我反專政,更反對反專政後取得政權後的專政。」過去共產黨成立時,反專政獲普遍認同,但執政後卻是更大的專政。民進黨反專政,執政後,也建立另一形式的專政,本土化裏,潛藏着族群,把反對者打成「外省人」。在《聯合報》對他的專訪中,他說所謂族群,說穿了就是另一種形式的血緣政治。由於沒有一致的公民意識,使選舉後民主仍是不健全。
勞思光起草、十一位中央研究院院士聯署的聲明,並不是反對正常有效的軍購,而是反對採取外加預算數達六一○八億元的軍購。聯署聲明稱:「不論這次軍購對於保障台灣安全有無實效,它決不可能使戰爭危機消失;相反地,兩岸必由此被迫走上軍備競賽的不歸路,長期軍備的結果,台灣必定先於中國大陸而陷入財政與經濟雙重崩潰的黑洞。」
勞思光認為,目前北京並沒有主動發動戰爭的意思,但中共政權需要人民的信任,所以不能容許任何的挑戰,讓大陸人民有質疑中央的機會。如果台灣沒有節制,一再逼迫大陸,即使中共不願打仗,也不得不備戰。其實只要台灣不跨越紅線,例如台獨,中共尚可容忍現狀。
在《聯合報》的專訪中,勞思光提到儘管中共一直反對美國軍售台灣,不過近二、三年中共內部智庫卻有人建議,只要兩岸不爆發戰爭,可以讓台灣擴充軍備,目的就是有意迫台灣走上軍備競賽。這種做法很明顯的就是要仿效前蘇聯與美國軍備競賽,最後蘇聯被拖垮經濟而解體。若兩岸軍備競賽,以經濟實力來看,台灣經濟遲早被拖垮,而中共就達到不戰而勝的目的。
勞思光以八十歲齡,仍發揮知識分子清流議政的本色,實令人感佩。他的意見在台灣引起的反響,是否會促使陳水扁反省軍備競賽的道路?阿扁的雙十講話至少透露出一點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