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終於揭盅,得獎者之一的普雷斯科特(E.Prescott)為事前大熱門,結果可算眾望所歸。比較意外的是普氏多年來的合作夥伴基德蘭德(F.Kydland)亦同時獲獎。
根據評審委員會的公告,兩位經濟學得主在宏觀經濟學方面的研究有重大突破,是他們獲獎的主要原因。在宏觀經濟學的範疇內,他們分別在兩個課題上有重要發現,其中一項是商業景氣循環(businesscycle)究竟由甚麼原因所導致。
凱思斯的學說曾在宏觀經濟學內獨佔鰲頭,特點之一是把經濟的盛衰簡化為幾項因素的綜合作用。這學派認為一國的產出主要由私人消費、政府支出、投資和淨出口所決定。假若私人消費因某些原因大幅收縮,產出會隨之下降,失業率也會因此而上升,經濟蕭條的現象便出現,反之亦然。
普基兩氏所倡導的新古典(Newclassical)宏觀學派對凱思斯學派大肆抨擊,他們的批評指出在傳統凱思斯的宏觀經濟學說內,消費和投資等概念並不是從個人的決策分析中所推導出來,因而這學派的理論缺乏微觀經濟學的基礎,大大削弱其可相信性和解釋力。普基兩人對宏觀經濟學的貢獻之一便在於其建構的景氣循環模型植根於個人的行為選擇。
此外,普基兩氏亦不同意凱思斯學派將經濟的興旺與蕭條歸因於整體需求的多與寡之上。
在他們眼中,商業景氣循環的出現源於實質因素的突然變動(Realshocks)。例如生產力忽然因一項新發明而獲大幅提升,為了捕捉新商機,企業家便會加大投資和增聘人手,從而增加產出,這樣就構成了商業景氣循環中的增長階段(expansionph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