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智慧:新指數量度表現更準繩

理財智慧:新指數量度表現更準繩

上周五恒指服務公司推出了一系列「股息累計指數」(TotalReturnIndexes),為投資者帶來另一種衡量基金表現的工具,讓他們分析基金表現之時,多了一個參考。
股市指數出現的目的,是用來量度股市的表現。以恒生指數為例,習慣上會用來衡量香港股市表現,而恒生指數就成為了一個香港股市表現的指標(Benchmark),可以用來與其他港股基金的表現相比較。

恒生指數有不足
例如投資在個別港股基金之中,怎樣才能衡量基金經理的表現?
答案是把基金回報表現與同期恒生指數表現比較,如果表現勝於恒生指數,便稱為「跑贏大市」;如果表現與恒生指數相若,便叫作「與大市同步」;如果表現差於恒生指數,便叫做「跑輸大市」。
原則上,投資個別港股基金,總希望基金表現能夠跑贏大市。但事實上,很多時超過一半的基金,特別在逆境之時,連恒生指數表現也贏不到。就算那些基金回報表面帳面上能跑贏恒生指數,但實際上基金回報未必如此,原因就是股息是沒有計算在內。

股息因素須考慮
恒生指數的計算,是沒有包含股息。股價在除息日技術性下跌,但恒生指數的編訂,是不計算股息對股價的影響。那麼單用恒生指數來計算持有股票一段時期的回報,會把實際回報計少了,因為股息亦是股票投資收益的一部份。
習慣上,傳統股票基金是不派股息的,所以基金會把所收到的股拿去再投資,因此就算基金的表現與恒生指數相同,如果計入平均3至4厘的股息,這等於基金跑輸恒生指數3至4厘!
因此,要有更好的指標用來量度基金表現,股息累計的指數,會是另外一個更佳的選擇。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