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民
中國和印度經濟發展的差別,一下飛機就可以清楚看到。中國的主要機場和公路設施先進寬敞,到處跑着高級轎車;印度的主要機場窄小擁擠,公路破舊,上面跑着五十年不變的國產汽車。
兩國的政治制度的差別也很明顯。中國是一黨專制的政治體系,法律制度落後。印度的多黨的代議制民主制度,法律制度沿襲英國的普通法系(和香港的法律制度同系)。從政治制度看來,印度領先中國;但是,印度的經濟發展,可以說在很大程度上落後於中國。所以,許多人認為,印度和中國在發展的競賽中,印度輸給了中國,因而民主制度並非經濟發展之必須。這種看法在很長一段時間似乎是正確的。
但是近來印度似乎甦醒了。印度在九十年代開始了經濟改革,其軟體工業增長迅速,印度成為全球「外包」(outsourcing)的主要市場。印度去年的經濟增長為百分之十點四,首次超越中國。國際社會也愈來愈注意印度的發展,同時學者也開始注意中印在發展中的競賽,承認「中國跑贏印度」的結論尚早。我和所在的大學的幾位學者,一起研究了中印的經濟改革,發現以下特點,可幫助我們理解為甚麼中國目前領先印度,以及將來的發展趨勢。
首先,兩國改革的原動力不一樣。中國改革的起源,是毛澤東極左政策把中國拉到經濟崩潰的邊緣。全國從官員到老百姓都是「人心思變」。改革的起點很低,故很容易見效。而印度一直有市場制度(雖然很不完善),經濟從未到崩潰的邊緣,故改革不易見效,對政府來說,改革的風險大。中國改革的動力來自內部;印度改革是由外部原因(九一年海灣戰爭和蘇聯解體使印度失去外滙來源)。內部原因的動力通常大於外部動力。
其次,中共在改革中大力借用外資力量。一是彌補資金不足,更重要的,是用外資突破中共自己的共產主義的意識形態的束縛。印度由於長期殖民地的烙印,一直對外資持懷疑的敵視的態度,這使印度的改革緩慢。第三,中國是一黨專政,不必擔心公眾對改革持不同意見。而印度是民主政治,任何改革措施,必須得到大多數政黨和選民的支援,使得改革緩慢。
中國的改革,使經濟迅速增長。當然,這使印度感到壓力。在這一全球化的經濟中,中印兩個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速度,不僅全世界關注,而且是兩國政治經濟制度的競爭。從九十年代起,印度的改革在這一背景下,加快了步伐。而其軟體工業,更由於印度的有利條件而快速起飛。這些條件包括英語的普及,法律制度有利於保護外包合約,許多印度裔出任跨國公司總裁等等。
展望對中印的競賽的趨勢,流行的觀點認為中國會長期趕超印度,但我認為不一定。第一,中國改革起步早,已有近三十年歷史;印度起步晚,只有十年左右歷史。現在印度改革的步伐在加快,所以,中印的差距呈現出逐漸縮小的趨勢。
第二,中國的改革,被中共壟斷。許多特權被國有企業,和與中共關係密切的商人佔有。在改革中受益的社會階層和集團,是絕對不可以在政治上挑戰中共的一黨專政的。只有擁護中共,生意才能發達,而挑戰中共,會導致生意失敗,甚至入獄(如私營企業家孫大武)。所以中國的資本主義,是官商勾結的「關係」資本主義。印度的民主制度,對官商勾結能起制衡作用。例如,當執政黨忽略農村的低收入階層利益時,在大選中會失去農村的選票,被趕下台。所以,印度的資本主義發展,將是比較均衡的。
第三,中國的老百姓的收入中,用於負擔官僚消費的比重,大大高於印度。有一位在中國的印度學者,比較了中印各級政府和官員的消費水平(如汽車、空調等),認為中國老百姓要花許多資源供政府和官員消費,故沒有印度老百姓生活質量高。
第四,中國在建立市場經濟制度方面要比印度落後。例如,印度的資本市場和金融外滙市場比中國的健全和開放,法律制度比中國的先進。以上這些區別,對印度超過中國有利。
最後一點,是文化差異。中國的崇尚文化比印度強許多。中國人的致富文化比印度發展的久,「致富光榮」深入人心。中國人「努力工作」「勤儉致富」的文化,是中國經濟飛速增長的主要原因。印度在這方面落後於中國。而培養一個文化,是需要較長的時間的。這一區別,有利於中國在競爭中保持領先。
……………………………………………………
作者為美國OldDominion大學管理學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