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數據顯示 零售升幅高於進口價<br>燃油價貴油公司加上加

三年數據顯示 零售升幅高於進口價
燃油價貴油公司加上加

【本報訊】油公司經常以進口燃油價格上升作為加價的藉口,但根據政府統計處資料顯示,在今年首八個月,無鉛汽油及超低硫柴油的平均零售價,實際加幅都比進口價的加幅大,前者每公升多加了一角、後者則多加了一角兩仙。今年二月及六月無鉛汽油進口價下跌時,油公司不但冇相應減價,反而調高零售價。 記者:麥志榮、譚暉

有學者指出,其實過去三年的數據均反映燃油零售價升幅比進口價升得快,顯示有需要引入更多競爭,以令價格的釐定更能反映市場實況。消費者委員會表示,一直密切注意燃油進口價格和零售價的走勢是否脗合,發現差距過大時會提出質疑。

反映不按進口價加減
據港府向立法會經濟事務委員會提交的燃油價格統計資料顯示,無鉛汽油平均每公升進口價,由今年一月的二點四六元,上升至八月份的二點九一元,即加了四角五仙;但同期無鉛汽油的每公升平均零售價,卻由十一點三四元增至十一點八九元,即加了五角五仙,較進口價多加了一角。
統計處的數據又顯示,今年二月時無鉛汽油的進口價,比一月時每公升減少了一角八仙,但同期的每公升平均零售價,竟不減反加了一角;六月份也出現進口價跌、零售價加的情況,打破了油公司多番強調是因應進口價加、減價的說法。
在超低硫柴油方面,今年首八個月的平均進口價,每公升上升了五角七仙,但這段時間的平均零售價,每公升則上升了六角九仙,比進口價的升幅高了一角兩仙。

市場不存在真正競爭
汽油產品零售價較進口價加幅大的情況,原來不只在近月出現,理工大學會計及金融學院副教授林本利搜集了過去三年的數據,同樣顯示零售價的升幅比進口價更快、更大。他解釋,過去數年本港一直處於通縮期,打工仔不是凍薪就是減薪,理論上油公司的成本變動,主要來自進口油價。他認為,港府有需要在油市場引入更多競爭,透過市場機制去控制油價的上升。
民間監管公共事業發言人蔡耀昌指摘油公司向公眾公開的油價資料嚴重不足,令人難以判斷加價是否合理。他表示,社會普遍有印象認為油公司「加價快、減價慢;加好多、減好少」,而數間油公司的加、減價步伐基本一致,反映油市場並不存在真正競爭。港府須盡快制訂公平競爭法,增加對消費者的保障。
民主黨立法會議員李華明亦批評,油公司對擬定油價的透明度欠奉,外界根本無從監察油價走勢是否合理。本報昨日未能成功聯絡上油公司作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