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與跨國性基金管理公司的朋友閒談,談到香港的強積金發展。他們的公司也有提供強積金業務,雖然不是最大的那幾間公司,但其發展空間也可以很大。那位朋友時常前往亞洲各國進行業務洽談,其間發覺亞洲各國對香港的強積金計劃十分有興趣,對於他們來說,香港的計劃是成功的。
截至現時為止,香港強積金的累積資產已超過了1000億元。不到4年的時間,已能達到這數目,已經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如果以300萬工作人口計算,平均每人資產約有30000多元,假若僱員每月供款是強積金上限的1000元,再加上僱主1000元供款,4年累積已接近10萬元。只要所投資表現不要太差的話,已能達到此數。當強積金累積資產愈來愈多,對於僱員的重要性便愈來愈大,他們對所累積資產的關心程度只會增加,不會減少。
如果以強積金的經驗來說,南美洲國家如智利的經驗比香港更多。但在亞洲來說,有人喜歡以新加坡與香港比較,說新加坡早在數十年前已有類似計劃,但事實上新加坡的計劃與香港不同,因為計劃的最初,僱員的供款不是以退休生活作為主要考慮。新加坡供款計劃成立的目的,是用來支持社會基建的,但當累積資產不斷增加,於是政府又容許供款人把資金拿來購買房屋,因此這個供款計劃不是單純為僱員退休生活而設。相反,香港的強積金計劃卻為香港僱員退休生活而設立,因此有所分別。
根據世界銀行的建議,要退休生活有所保障,要靠3大支柱:分別是個人儲蓄、社會保障及個人的退休保障計劃。在人口不斷老化的環境下,對於社會保障的要求也日益提高,政府的財政壓力便不斷增加,這點亞洲各國也同樣需要面對。
見到香港能成功踏出了第一步,亞洲各國也開始考慮是否應成立類似的強積金計劃,以減輕政府將來的財政壓力。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