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6》裏俊俏的梁朝偉,職業是「專欄作家」。時時都有小朋友問:怎樣可以成為「專欄作家」?答案是:不要告訴自己:「我想做作家」(Iwishtobeawriter),只須告訴自己:「我想寫」(Iwishtowrite)。
你想寫嗎?問題來了:心中有甚麼值得寫?是一缸金魚昨夜死了一條,是嫲嫲不幸傷風打了一個噴嚏,是媽咪責備不該夜歸讓人很不開心?這些內容無疑都相當有趣,但還是寫在日記裏,留給二十年後的自己看好了。
在一個優秀的城市寫專欄,如倫敦和紐約,很難受人注目,因為當地人才太多。在一個反智的社會寫專欄,就容易得多,因為在瞎子的王國,獨眼的人就是王,只須睜開一隻眼睛看,堅定、坦率、有禮地指出:在街上走過的皇帝,身上沒有穿衣服,就可以成為首席的專欄人。
當然,整條街上的瞎子、乞丐、智障人士,都會因你的直言而大驚失色,他們會罵你「偏激」和「譁眾取寵」。但是不要怕,少年孫中山破除迷信扯斷北帝廟裏泥神像的手,一夥拜神的老太婆也怪他「譁眾取寵」;當成長後的孫中山指出中國男人留辮子很醜陋,也一樣有人覺得他「偏激」。
問題是從何辨知迷信和醜陋?就要像孫中山一樣,在檀香山生活過,或留學日本,學武士道,知道「輪舟之奇,滄海之闊」,才可以化知識見解和感想於事業。
寫專欄不是一項事業,不必太認真,連金庸也用筆名寫,不要像香港許多小文人,以為寫專欄是光宗耀祖的事,爭着用真名。但如果寫來沒有蔡瀾李純恩的妙趣,天天都是共黨八股陳腔濫調,用真名不是正丟人嗎?筆端尚無成就,心頭先生虛榮,是有志進軍專欄者之第一戒。
繼而才是一點點常識的勇氣:例如率先呼籲不稱職的特首下台,例如指出有中國人聚居的地方永遠只能是一個小農社會。以理性遠離醜陋,對真善美也要有萬分柔情。例如下台吧董建華,最初會惹來一些農民的竊竊私語和謾罵,但不要擔心,最後他們在看見他們的主人臉色不一樣的時候,他們也會爭着向特首的臉上扔泥巴。這時你要找一張沙發坐下,呷一口茶,說:這時候你倒真誠地想董先生一直做下去,因為雖不符合中國利益,但國際社會還沒看夠笑話。
在這當中發生的一切,例如幾個中國式的小八婆和文人,會一面低聲謾罵着,一面極力模仿你的文筆,重複你用過的文詞,又有甚麼要緊呢?你即使像他們一樣蹲着,也比他們高,即使緩步走,也比他們快,你是早起的鳥兒,你捉到最多的蟲蟲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