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記得97至98年間,正是亞洲金融風暴肆虐最慘烈的時候,幾乎所有亞洲貨幣都在超強的美元面前大貶值,那些一向借貸甚重的國家,例如印尼、泰國、南韓、菲律賓等,其貨幣更是面臨徹底崩潰的命運,不得不乞求IMF出面相救。就算那些傳統上財政健全、貿易盈餘龐大的國家如新加坡、台灣、日本等,其貨幣也受到壓力,不得不相應貶值。在此期間,只有人民幣因為有外滙管制,國際外滙炒家無從衝擊,所以在技術上可以避過那時波濤洶湧的外滙市場。
理論上,中國可單方面宣布跟隨其他亞洲貨幣貶值,以保證出口不受影響,但這樣肯定會造成當時已經風雨飄搖的亞洲經濟體系大崩潰,也間接令該區經濟不能靠出口來復甦。後來因為中國維持人民幣不貶值,這才令各國舒了一口氣,也帶來了世界各國的讚許,但近年人民幣卻因不願升值而遭各國指摘,真是左右做人難。
人民幣之所以到了現今升降兩難的局面,主要是中國出口工業太具競爭力。自97年以來,人民幣即使相對其他亞洲出口國的貨幣升了20-30%,但仍可在出口市場上佔盡優勢,出口份額愈來愈大。同時通過激烈競爭,把出口貨價格不斷拉低,結果那些消費者在價廉物美的引誘下不斷消費,這令歐美各國避免了衰退。
亞洲各國(包括中國和日本)的持續出口增長,替該地區帶來龐大的外滙儲備,其中以美元為主。據估計,單是亞洲央行已經持有美元長短國債近5000億美元,這些儲備還每年不斷增長,試想想,如果各國把賺來的外滙換成本地貨幣,肯定會把幣值推高,這就不利出口工業了。
為了保持出口競爭力,亞洲各國不約而同把本國貨幣或明或暗的與美元掛鈎,把賺來多餘的美元重投入美國國債,結果是近年亞洲央行買了60%的美國國債,美國也因此可以不斷靠借債度日,繼續以先花未來錢保持經濟增長,但付出的代價非輕。長遠來說,令美國深陷債海不能自拔,同時也令聯儲局的利率政策失效,因為大量的亞洲美元湧入債市,令美元長債利息保持低位,所以有些財經人士戲稱,美國短息由聯儲局定,長息卻由中國定。
美國為了要解決因貿易嚴重失衡帶來的種種問題,於是便從減少進口和增加出口着手,而最快和可行的方法是要亞洲各國(包括中國)放棄人為的調控貨幣政策,讓各國貨幣自由升值。儘管美國和歐洲對此已擾攘多年,但各國卻依然故我,缺乏行動,他們所持的理由是人民幣要首先升值,他們才會跟隨。道理簡單不過,因為中國出口最具競爭力,是名符其實的價格釐定者(pricesetter),沒有任何出口國可以和它硬碰。另一個原因是,中國現在已成為很多亞洲國家的主要進口國,入口數量甚至比美國更大,所以沒有國家貨幣願意相對人民幣升值來損害出口。
現在的局面是人民幣不動(升值),各國貨幣也原地踏步,這也解釋到為甚麼美國近來獨對人民幣不斷施加壓力的原因。
李庚 英明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電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