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重焦慮較常見 遲醫可致抑鬱症<br>兩成青少年有精神科疾病

嚴重焦慮較常見 遲醫可致抑鬱症
兩成青少年有精神科疾病

【本報訊】本港兒童及青少年出現精神健康問題相當普遍,十八歲以下人士,每八人就有一人患有如焦慮症、多動症及對抗性行為等精神科疾病;而單以青少年計算,更是每五人便有一人,即兩成青少年有精神科疾病。醫學界指出,由於家長及老師等普遍對此病認識不深,往往令孩子延誤接受治療,令病情惡化,甚至演變成抑鬱症,故迫切需要是加深各界對這類病症的了解。 記者:梁洵瑜

精神科醫生陸兆鑾醫生接受訪問時表示,本港社會忽略兒童精神健康的普遍性,社區上也缺乏對兒童精神健康有認識的人士,如家長、老師、社工和心理學家,未能及早為孩子尋找輔導及治療。衞生福利及食物局在本月展開的精神健康月,以關注新一代精神健康為題,並有九十七間小學參加「關懷校園」計劃,為學生及家長提供講座等活動。

誤會孩子「唔聽話」
他又稱,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疾病問題包括的病症很廣泛,整體估計一百六十萬名十八歲以下人士,一成二患上此症;若單以青少年計算就更嚴重,每五人即有一人患病。當中以嚴重焦慮症較常見,在整體兒童人口中,約百分之五至十人有焦慮問題,其次是專注力困難、嚴重對抗性行為,而兒童患上抑鬱症及思覺失調則較成人為少。
雖然兒童因病情嚴重需要住院為數不多,但醫院管理局兒童精神科專科門診每年有二千宗新症,輪候時間太長,但兒童若能及早接受輔導和藥物治療是可以根治的,減少日後出現抑鬱、自殺、對抗社會等後遺症。導致兒童出現情緒問題的原因,除腦部問題外,父母離異、被朋友排擠等都有影響。
他強調,由於現時對此有認識的人士不多,「家長只會把孩子定為「乖」或者「曳」,唔明白背後可能是孩子天生腦部有問題,或因生理或壓力引致情緒病」;而學校或會覺得孩子「唔聽話」,是家長不用心教導子女所致。

發脾氣飲食失調
其實,兒童可能早在幼稚園或小一、二年級已出現多動症、專注力不足及焦慮等病徵,若及早留意,可進行輔導及治療,更可避免因為家長或老師誤解而令病情惡化。他舉例說,如一名嚴重焦慮的孩子,會很害怕當眾說話,若老師不明白,誤以為孩子在課堂上不合作,孩子壓力愈大,就會加深病情。
陸兆鑾提醒家長,當孩子經常頭痛、肚痛、脾氣暴躁,不聽從家長等都可能已出現情緒毛病,一般焦慮徵狀包括不願上學、學業退步、脾氣暴燥、飲食失調、對自己要求高的孩子較易出現焦慮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