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因有報道指強積金內的保本基金不能保本,鬧至滿城風雨,很多市民都認為基金名稱有誤導之嫌,而市場更有不少聲音主張保本基金要更改名稱。
從客觀角度分析,整件事件究竟誰是誰非?即使保本基金更改名稱,又是否代表事件可以告一段落呢?
強積金中的保本基金之所以未能保本,並非基金投資結構出現問題,而是與基金管理公司收費模式有關。一般基金的管理費是按半年或按年收取,保本基金則按月收取,但只有在回報高於預先訂下的指標時才能收費。換言之,基金表現好時,管理公司可以收取費用,表現差於指標時,則不能收取任何費用。於是問題便出現了。
假設該保本基金上半年賺取100元,管理公司可收取10元管理費,但下半年出現95元的虧損,若整體計算,該基金全年回報理應是5元,但在扣除管理費之後,供款人便要面對虧蝕的情況。
由此可見,保本基金不能保本,是源自管理費的計算模式。所以即使保本基金日後真的改名,其實是換湯不換藥,真正意義不大。
其實,從今次事件中帶出一個很重要的訊息,就是很多人仍只會「顧名思義」去投資,沒有真正理解投資產品的特性。
平情而論,強積金差不多是一個終身的投資項目,但可能不少人認為每個月「雞碎」咁多的供款,猶如杯水車薪,所以在選擇投資工具、甚至是對強積金供款的細節,都會掉以輕心。但當問題出現時,卻歸咎於強積金制度,似乎有點欠缺公允。
無可否認,「保本基金」名稱未必恰如其份,但1個供款人只因「保本」這個名稱而去投資,其實與科網股年代相信網名便去投資股票無異。所以供款人亦應該藉今次事件,重新檢討自己強積金內投資組合的特性。
強積金是一項長遠投資,我們不能因為單一季度結單出現虧蝕而將問題放大,認為強積金永遠都會蝕錢。好像強積金推出初期,剛巧遇上環球投資氣氛不佳,因而導致首兩年大部份的投資組合都出現虧蝕。
但時至今日,若大家選擇對了合適的投資工具,回報已相當不俗。好像我公司一名下屬的強積金組合,回報已有25%增長,原因是他懂得在逆市時放在債券基金之上,而去年沙士之後,再將資金換碼至股票基金上,因而有此理想回報。
事實上,以目前的環球投資氣候,若想強積金有理想回報,其實「保本基金」的比重應該需要有所調整,供款人大可換碼至一些較進取的工具。
另外,儘管強積金是長線投資,我覺得每個人都要定期檢討投資組合,爭取最佳表現,不應將投資組合束諸高閣,置諸不理。
陳永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