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利內克ElfriedeJelinek
她成為了百多年來第十位獲頒諾貝爾文學獎的女性。她理應高興,理應感到光榮。然而,新一屆文學獎得主耶利內克反而覺得「絕望、不安」,更以身體抱恙為理由,表明不會出席斯德哥爾摩的頒獎禮。到底她是叛逆的,年輕時已不怕公開抽雪茄。
耶利內克四六年出生,父親是捷克猶太裔作家,二戰時在戰略工廠工作,避過被納粹迫害,母親出身於維也納富裕家庭,事業心重,生下女兒,常當她是「天才兒童」鞭策,自小要她學鋼琴、風琴和作曲,六四年進入維也納大學修讀戲劇和藝術史。
她六七年還在念大學時,已出版首部詩集;在七○年代歐洲學生運動火紅年代投身學運,寫作風格從此大變,以挖苦諷刺手法批評時政,首部代表作是《我們是騙子,寶貝》;到了《鋼琴教師》,看得見她的筆觸更冷漠更大膽,將兩性間的性慾、性衝突和性暴力,露骨地寫在紙上,震撼讀者。
大膽創作,卻換來謾罵。奧地利極右翼自由黨曾點名抨擊她,指摘她的作品低級、無格調、不道德,迫得她於九六年淡出公眾圈,有報道她患上怕人的社交恐懼症。有人嫌她的作品低級,卻有人欣賞她的作品。從舞台劇到電影,都有改編自她原著的作品。
文學獎評審委員會成員恩達爾就說,耶利內克相信「娛樂事業令人易受經濟精英支配」,她擅用「大眾文化、電影、宣傳、肥皂劇和漫畫中的象徵和神話」,透過「模仿和諷刺運用手法,達到摧毀這些歪理」。
有罵聲有掌聲,耶利內克似乎覺得失大於得,她對獲獎「既感驚訝又榮耀」,但說「這不適合我,我不是那種公開示眾的人。我覺得被威脅……希望不會使我損失太多。有了這筆獎金,任何人都可無憂無慮地生活」。
路透社/美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