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智慧:信譽破壞容易建立難

理財智慧:信譽破壞容易建立難

銀行是很講求信譽的行業,而市民對銀行的信任程度,往往勝於其他機構。這點從基金銷售之中,可以見到。如果要買賣基金,最佳的地方應該是基金公司,因為基金的出處就是在那裏;但世事往往就是那麼奇妙,有時出處不及聚處,買賣基金最佳的地方竟不在基金公司,反而在保險公司及銀行。

銀行形象討好
保險公司因為有一群極優秀的銷售人員,能以人盯人戰術去推動基金銷售,而這些當然是有保險成份的基金。但以客戶的心理來說,就算銀行的服務不及保險公司,很多客戶買賣基金時仍然喜愛光顧銀行。最簡單的原因,就是他們會認定銀行不會「呃」客戶。事實是否如此,屬題外話。但最少在普遍客戶心目中,銀行的信譽是各種金融機構之中最高的。
信譽的建立,往往要花費多年時間,例如客戶與銀行的關係,可能要數以年計才能建立。而銀行服務的口碑,亦是關鍵。銀行甚至要推出大量廣告,才能建立到銀行的品牌及形象,這是一種花時間花錢花力氣的東西。但要破壞形象,則甚為容易,一單細小的事件如果處理不當的話,便可以徹底破壞銀行的信譽。

影響貸款成本
一間有信譽與沒有信譽的銀行,分別是市場的空間大小問題。例如一向有信譽的銀行,存戶很少會隨意轉換服務,就算銀行所給予的利息較其他銀行少,客戶也會願意把資金留在銀行,這樣銀行便能用較低成本吸取資金,有利於貸款業務。相反,一間信譽較差的銀行,要吸納資金之時,便可能要付出較多的利息。另一方面在貸款之時,又要開出較優厚的條件,才能吸取生意,這樣銀行的經營條件便會較信譽好的銀行差。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助理教授 麥萃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