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今天出爐。挾着文學獎得主的銜頭,作家成名了,著作必然聲價十倍,但名氣大了,倒過頭來可能影響他們的文學創作。這是二○○○年文學獎得主、法籍華裔作家高行健的切身感受。
合算逾一千萬港元的諾貝爾獎金,加上各地推出作品譯本,窮作家都富起來。高行健承認:「一夜間我有了很多讀者,以前想不到。」一九九五年得獎的愛爾蘭詩人希尼(SeamusHealy)則說,獲獎給他「渴望已久的快活」。
但成名有代價。高行健就不時埋怨,傳媒追訪他,他連寫作的時間都沒有了。去年的南非得主庫切(J.M.Coetzee),只會羞怯面對鎂光燈。七八年美籍得主辛格(IsaacB.Singer),為了避靜,索性離家出走。
也有作家不希罕諾貝爾獎。《齊瓦哥醫生》作者帕斯捷爾納克(BorisPasternak),五八年以自己是因政治考慮獲選,所以拒絕領獎。法國的薩特(Jean-PaulSartre),六年後亦以「謝絕一切來自官方榮譽」為理由,不領獎。
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