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專欄:走出第一步 - 李怡

李怡專欄:走出第一步 - 李怡

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劉兆佳日前透露,政府內部曾討論過邀請四十五條關注組成員加入行政會議。不過,四十五條關注組成員對此並不熱衷。關注組成員余若薇認為,集體負責制及保密制不利民主派加入行會。另一成員梁家傑認為,在目前行會機制下,民主派要發揮影響政府政策的能力並不容易。湯家驊也說,加入行會需承擔政治風險,他認為全面改組行會才能解決管治問題。
幾位大狀的看法不無道理。政府內部提出邀請四十五條關注組成員入行會,自與北京近來的態度有關。
中共四中全會的文件,要求特區政府「提高管治水平」;胡錦濤接見香港國慶觀禮團時提出要團結「在一些問題上有不同意見的人士」;國務院港澳研究所所長朱育誠日前表示,一國兩制要有新發展,日後要按照香港社會規律辦事,更深入聽取香港社會不同意見,提高管治水平。

中共四中全會後,胡錦濤全面執掌最高權力,內部的智囊紛紛提出有關中共執政的新思維,於是對香港特區的政策,至少在表面言詞上有了上述一些變化,而這些言詞都是過去沒有出現過的。
特區政府要「提高管治水平」,首先當然要改變弱勢政府的形象與地位。過去由於沒有把立法會中擁有最大民意基礎的泛民主派議員吸納到行政會議,於是即使行政會議的決定在立法會中可以勉強湊到過半數的支持,但講道理則幾乎永遠輸給泛民主派,社會輿論也因此對政府有較多批評,民調中對政府的支持度也持續低落,這就形成了政府的必然弱勢。
要改變政府的弱勢地位,最好當然全面改組行政會議,首先按立法會議席的比例吸納不同政黨及派別人士入行會;其次也無必要讓三司十一局的問責官員全部參加行政會議,因為這無助於對政策進行深入討論,而且讓全部由董任命、向董負責的官員參加會議,也不易接受各黨派代表的不同意見;其三當然是要修正集體負責制和保密制,否則邀請泛民主派入行會,作用變成只是利用他們去「約束」民意,而不是藉助他們去了解民意。不全面改組行會及改革行會制度,對特區政府提高管治水平的作用,畢竟有限。

但作為改變過去僵化管治的第一步,特區政府願邀請四十五條關注組成員入行會,仍是應予肯定及支持的。相信廣大市民的意願,也傾向關注組成員接受邀請多於拒絕邀請。在目前行會機制下,關注組成員要在行會發揮影響確不容易,但不容易不表示一定做不到,也不表示不能發揮一定程度的影響。至少,在守護香港市民的自由、法治、人權等方面,關注組必能在行會發揮影響。倘若確實因為居少數地位而不能堅持自己的正確意見的話,仍可以用辭職相脅。辭職在社會所造成的震動,特區政府是必須有所顧慮的。
泛民主派被邀入行會,是特區政府改革的一步。泛民主派不應拒絕,而應以邊走邊看的態度,接受,並由這裏開始推動更進一步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