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之見:炒商品期貨勝炒商品股

英之見:炒商品期貨勝炒商品股

港股昨日調整的幅度,對比升勢而言,實在是微不足道,不過已有一段時間,未曾有過大市轉弱的體驗,而且油價又創新高,應該要有心理準備,大市會有進一步的調整。
油價帶起了金價,可是紫金(2899)仍是寸步難移,是相當失望的表現,如果不怕麻煩,又有足夠水平,應該選擇在商品期貨市場決戰。
公司管治的風險,以及投資者的口味,都是不易衡量的因素,商品股遠不如商品期貨好炒,還未計沒有槓桿效應,以及差價勁闊這些不利因素。筆者自己也有買賣原材料股份,但真的只是工作上限制造成的妥協。
仍然維持偏重原材料股份的立場,不過昨天《都市日報》有一篇文章,值得我們去反思。目前唯利是圖,盲目追捧國企,作為一個投資者,並沒有太大的問題,可是實際上,卻有獎勵欠缺效率的經營者之嫌。
文章指出,中國的增長,是建基於相當欠缺效率的資源運用之上,推高原材料價格,變相地對資源擁有者繳付高昂的稅項,是無可奈何的惡果。雖然發展成本無奈地變得高昂,但由於盲目追求增長的動力,是源於微觀的個人慾望,這個重複浪費的死結,似乎不易解開。

糧食資源股有點子
當然我們難以改變現實,但原材料價格以至原材料股份表現強勁,已是一個相當嚴重的環保問題。筆者也不知出路將會如何,在追求利潤的前提,間接推動重複投資,是不能避免的現實,惟有做多一點功課,在企業責任的問題上,盡量要有一些要求。
其實礦業股強勁,是應該要舉一反三,資源不足的話,最危險的資源短缺是糧食,今年幸好豐收,可是一旦天氣造成甚麼閃失,加上盲目城市化,糧食價格炒得會比現在的石油還要兇狠。雖然不希望這樣的日子來臨,卻應要有心理準備,顧客議價能力甚低,屆時通脹惡化是理所當然。
這個問題由社會學家去解決,筆者做回本份,是從中思考投資的點子,有控制糧食資源能力的公司,在投資組合中應不可或缺。未必一日見功,但一旦成勢,回報會相當可觀。
黃國英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