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當世界工廠

不再當世界工廠

施永青

朋友剛周遊列國回來,一談起見聞就非常興奮。最為他津津樂道的,是全世界都買到,甚至是只能買到中國製造的產品。他似乎很以此為榮,但我卻持不同的看法。

中國當然不能永遠以農立國,做農民就注定沒有好日子過。中國的耕地這麼少,單靠耕田養不活十幾億人口,因此,要改善中國人的生活,走工業化的道路是沒有錯的。問題是中國不能滿足於當前模式的世界工廠。
中國製造的產品雖已佔據了世界不少市場,但嚴格來講,中國仍未有自己的工業,有的只是代客生產的工廠。上至品牌,下至生產程序,都由客人提供,我們提供的只是勞動力和土地。
客人選擇到中國生產,是因為我們有廉價的勞動力,又不惜讓自己的國土受污染。但勞動力與土地在第三世界多的是,在當今的經濟遊戲規則裏要不起價,為了做世界工廠,中國工人不得不忍辱負重。

批判資本主義,本來是馬克思主義的強項,可惜中國共產黨裏已沒有人敢出來問:為甚麼品牌這麼值錢?以血汗甚至生命提供的勞動力反而不值錢?為甚麼上游生產的增值及不上下游營銷的增值?這究竟是上帝訂出來的規則?還是先進國家按自己的利益訂出來的規則?
批判修正主義時期,中共還拿得出像《九評》那樣較有水平的文章,想不到一接觸市場經濟就徹底投降。
很明顯,我們現在出口的價錢嚴重偏低,有很多隱藏代價都沒有和入口國算清楚。我們的工人很多都在生產過程中得了慢性病,以後不知要花多少資源去醫治療養。我們的河山在生產過程中受污染,今後不知要花多少資源去修復。我們為甚麼急於做這種蝕本生意?
近年,中國政府已開始重視污染問題,每年撥出數以百億計的資本去做修復工作,但成效與新造成的破壞相比真是杯水車薪。

中國政府對人民健康的關注可能還及不上對環保的重視。中國人多,淘汰一批也壞不了事。毛主席不是曾說過:「唯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在中國,工人在生產過程中一旦得病或受傷,根本沒有甚麼社會保障,付不起醫療費的,國家只好讓你自生自滅。中國政府已盡了最大的努力令人民不致餓死,至於其他死法,政府暫時無能為力。
相反,對那些買中國產品的國家來說,他們要付出的代價就相對少,他們靠的是建制裏的法權。他們不用出勞力與原料,亦不用污染自己的土地,總之你的產品最終要在我這裏出售,最後收到消費者錢的是我,這筆錢怎樣分配當然我話事。
對美國而言尤其如是。美國甚麼也不用做,只要印些美金,印些債券,就可以換取中國的大量產品。美國人因此可以有豐富的物質生活,而且不用再擔心通脹。但中國所換回來的外滙儲備,除了可以滿足一下中國人的虛榮心外,其他用處不大。因為,中國想買的高科技產品,美國很多都不肯賣。我們這樣辛勤勞動,去換些印刷品回來,值得嗎?況且,美國政府正有意讓美元有秩序地貶值,我真擔心我們的努力將血本無歸!
我認為中國政府重新檢討經濟發展路線,不要長期擔當世界工廠這個明顯被人搵笨的角色。
……………………………………………………
作者為中原集團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