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教院還有存在價值嗎? - 何洋

蘋論:教院還有存在價值嗎? - 何洋

「我兩年來多次講到政府的長遠目標,就是要為香港明確定位……香港將來不但是中國主要城市,更可成為亞洲首要國際都會,享有類似美洲的紐約和歐洲的倫敦那樣的重要地位。」這是特首董建華先生在1999年的施政報告中提及的。
教育學院近日公布它招收學生的入學成績,其中主修英文科的學生在高考及會考中所得的平均成績分別是C級及D級。此外有報道指出,大學聯合招生的資料顯示,在過去兩年教育學院中學教育及語文教育學位課程,獲取錄學生的會考成績中位數均下跌,分別由22分跌至20分及由19分跌至14分。
董特首在文初那段話中沒有指出的,是要將香港打造為像紐約和倫敦般的國際大都會,必須有大批在英語的掌握方面具有一定水平的港人作為前提條件。故此要實現這目標,就要求我們的教育制度具備培養出在聽、寫、講三方面都擁有一定能力的學生。問題是如果教育學院主修英文的準老師本身的英語水平也差強人意,打造國際大都會的雄心壯志不就變成空談了嗎?
教育學院也許會回應道,即使該院收取的學生在入學時成績並不突出,但經過學院的培訓後,學生的水平在畢業時應該獲得提升。實情恐怕並不是這樣。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較早前公布去年大學畢業生應考「統一英語水平評核計劃」下的IELTS(InternationalEnglishLanguageTestingSystem)成績,在8大院校中表現最差的是教育學院,在總分9分中只獲6.05分。
特首在同一施政報告中提及「香港與世界級的大都會相比,仍有一段差距」。觀乎一般港人每況愈下的英語能力來看,這差距也許正不斷擴大,現在是考量教育學院應否繼續存在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