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成港人恆常渴求民主

六成港人恆常渴求民主

白夏(Jean-PhilippeBeja)

正如很多民主國家一樣,在選舉結果揭曉當晚,法國傳媒都集中報道當選者的感受。至於喪失多數議席的政黨領袖,則會巧妙地分析選舉結果,指成績其實已較上屆更佳,未來將善用這些成果,期望可重新執政。
故此,九月十三日得知香港民主派領袖對選舉的反應之後,我實在難掩驚訝。泛民主派較上屆多取兩席,獲得歷來最多的選票,在功能組別更有意外收穫;但縱然如此,民主派領袖在電視鏡頭前仍愁眉深鎖,坦承遭遇慘敗。
我不禁想起法國小說家BorisVian筆下一位角色:他慣常每天上班早到半小時,有一天只早到二十分鐘,竟然給老闆責備!
說到底,民主派領袖大失所望,只可以說是他們期望過高所致。抑或這不過是一場政治騷,希望使中國政府不至於擔心香港民意的趨勢?假如屬實的話,親北京報章和港府都對選舉結果表示欣慰,足以證明此策略成功。

北京領導人一直自以為是列寧主義者,能夠就具體情況總結出具體教訓。但若實事求是地分析選舉結果,他們不應該高興得太快:自一九九一年首次引入直選以來,選民投票取向異常穩定。即使過去十五年來,選民對民主黨(或港同盟)的支持時有波動,民主派候選人的得票率一直維持在六成左右。
換句話說,無論經濟和政治狀況怎樣、失業率高低、樓價升降、以至天氣好壞;每三位香港選民當中,約有兩人以選票表達民主訴求,對北京無聲抗議。
最令人訝異的是,雖然十五年來香港選民的組成有很大變動,這個基數仍然保持穩定。過去十五年,很多內地人持單程證來港定居,取得投票權,但並未鞏固親北京陣營的基礎。更有甚者,這批新移民對政治愈來愈有興趣:今屆選舉百分之五十六點三的投票率不但遠超二○○○年的立法會選舉,也比九八年的五成三高。

很多分析家認為,高投票率將會使民主派取得壓倒性勝利,結果並非如此,相信這正是令民主派領袖失望的原因。今年的選舉結果顯示,動員更多選民投票並沒有顯著影響選舉結果。
另一方面,北京爭取港人民心而部署的連串舉動,包括派遣奧運金牌運動員在選舉前幾天訪港,鼓動香港人的愛國情緒;推出更緊密經貿關係;以至放寬內地人遊港限制等,並沒有影響到選舉結果。同樣,在北京支持下抹黑部份泛民主派候選人的行動,也沒有大幅扭轉選情。

此外,在選舉期間,傾向保守的自由黨和范徐麗泰均表示,從政者必須參與直選,才能夠保持民意認受。這趨勢充份顯示,民主化的步伐難以阻擋。
即使反對雙普選的人現在也認為,投身政治的人必須經過直選洗禮。換言之,在一向聲稱民主政制不適合香港的圈子中,民主理念也逐漸擴展。
香港一些政治人物以至北京領導人都曾表示,香港人選出自己的代表,條件仍不夠成熟。不過,香港人在歷屆選舉表現出的一貫態度,在任何西方民主國家都極為罕見。無論有甚麼打擊,香港人都把握每一次投票機會,堅決地向北方的領導人表明:香港並非只是經濟城市。不管在經濟方面,中央給特區送上多少份大禮,始終無法取代六成香港人深切渴求的民主政制。
……………………………………………………
作者為法國全國科研中心國際關係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