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舉辦F1賽車,無意中為香港人帶來「跳水王后偷㗳愛國第三代公子」的窺秘收穫,但香港人有沒有感激「國家」,你請客,他付鈔,中國政府搞這場賽車盛宴,像培養奧運金牌,又花了多少冤枉錢。
英國人偷偷給中方算了一回帳。有一份叫F1商業的雜誌指指點點說:上海舉辦這次賽車,付出了三千萬美金,這筆錢是冤大頭,因為今年中東的巴林,同樣也是第一次主辦,只付出了一千八百萬。
亞洲其他城市舉辦的兩站比賽,日本鈴鹿只須付九百五十萬,馬來西亞雪邦只付一千五百萬,上海付了比歐洲多兩倍、比第三世界的馬來西亞多一倍的成本,做了廣東人說的「笨×」。
中國有十三億人口,有一個尚待「開發」的汽車市場,而且中國不禁煙草廣告,消費力強,比起甚麼馬來西亞,中國更有壓價的本錢。但眼皮也沒眨,沒有跟鬼佬講價,一口氣就簽了字,創造了F1賽車主辦權買賣的健力士黃金價。
香港人最精打細算,香港的傳媒,對郭晶晶的私生活有興趣,沒有人敢做一個專題採訪,探討一下上海的F1當了多大的老襯。在「愛國愛港」的「大原則」下,指出不該打腫臉主辦F1,是很不「愛國」的行為,但大陸的網民比香港傳媒有種,提出了「F1三問」:
一、在老外面前充胖子,有沒有想過:西部開發、環境保護、脫貧解困,還有幾千萬人尚未解決溫飽,中國有幾人玩得起?二、對洋人的獅子大開口,為甚麼不還價,把費用降到與發展中國家經濟地位相配的程度?三、F1與奧運不同,賽車不是「奧運項目」,在國內是沒有基礎的冷門,只有主辦者和傳媒的炒作,是哪一門「以民為本」的投資?
還有「硬件配套」,建賽車場,耗資二十六億人民幣;每年申辦費一億六千萬,電視轉播權一億五千萬。中方只靠門票收入和一點點F1當局不要的廣告。當然,F1可以吸引國際遊客的旅遊消費,但歐美遊客在歐洲看慣了賽車,會巴巴的跑到上海來再看嗎?正如香港的狄士尼,也以大陸遊客為目標,法國人會放着巴黎的狄士尼不去,來香港與米奇老鼠合照嗎?
把F1的主辦費炒得那麼貴,最惱火的還是馬來西亞和巴林。但中國人總喜歡到處把東西炒貴:從溫哥華的房子,到尖東中國城北姑的肉金,附加值是一份民族尊嚴。對於遠在貴州窮鄉沒書讀的小孩,F1的跑車一衝線,呼的一陣風,比不上一輛送糧食的卡車從村口開過,也捲起一陣塵土,一隻黃狗追上去,一面在汪汪汪的亂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