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姆.帕爾默(TomG.Palmer)
美國是否真是如德國所指的「冷漠社會」?美國人是否經常害怕失業、害怕跌落社會較低層?美國人要提高生活水準,是否單靠信用卡貸款?歐洲政治人物和傳媒評論,令人覺得美國就是這樣的地方。不過,九九年德國著名財經雜誌《經濟周刊》派出記者蓋爾塞曼(OlafGersemann)到美國採訪,發現實情剛好相反。
蓋爾塞曼搜集資料之初,是為了證明歐陸式的「舒適資本主義」比美國式的「牛仔資本主義」更為優越:歐洲政府規定提供職業保障和各種福利、資助培訓、提供免費教育;美國則強調自由進出市場、正式的職業保障欠奉、也不資助學費。後來,記者以客觀可量度的數據比較歐美的情況,發現歐洲人的一般想法(甚至很多連記者本人一度相信的相法)全屬錯誤;那些想法,出於一廂情願。
蓋爾塞曼把發現以德語撰書,去年出版,書名是:《德國人對牛仔資本主義的莫名恐懼》。我閱畢該書,立即與同樣身在華盛頓的作者聯絡,委託將該書全面修訂、補充最新資料、譯為英文,編成《牛仔資本主義:歐洲神話、美國現實》(CowboyCapitalism:EuropeanMyths,AmericanRealities)。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佛利民和我一樣,對這部書推崇備至,他認為這本書「像百科全書一樣,把美國和德、法、意的經濟情況作出了全面比較。蓋爾塞曼以具體而微的證據,徹底推翻了歐洲人對美國經濟的常見謬誤,是一座分析縝密的寶庫。」
聽起來甚為吸引的「職業保障」,已證實令歐洲人付出高昂代價。歐洲人非但沒有因為這套制度而在經濟上變得更穩定,經濟反而更不穩。德國、法國和意大利的失業率遠高於美國,歐洲人失業的時間,更比美國人長。在美國,三分之二在○二年失業的人,三個月內便找到新工作。相比之下,五成九在○二年失業的意大利人,要花一年以上時間才找到新工作。德國的數字是四成八,法國是三成四。
美國經濟創造大量新增職位,歐洲新增職位的數目,卻微不足道。由一九七○年至二○○三年,美國的就業人數增加了七成五,有五千八百九十萬人。相對而言,德國、法國和意大利的就業人數只增加了兩成六,即一千七百萬人,其中半數更是由於德國統一而把東德受僱工人數目列於其中的會計數字。美國為數以千萬計人,包括數以百萬計新移民提供新的工作和機會,歐洲的福利國家卻閉關自守,步伐放緩。
有人說,美國人生活水準急速上升,全賴消費信貸帶動。蓋爾塞曼顯示,美國財富增長的速度,遠遠高於信貸增長的速度。在一九八九年至二○○一年,美國家庭的財富淨額平均增長了百分之五十。
蓋爾塞曼不諱言,相對開放和採取市場競爭的美國模式並非完美。美國也有社會問題(但正如他指出,很多問題最初是由愚蠢的福利問題而導致的);經濟增長也未盡如人意。但在更大程度上自由開放的市場,可以創造更多財富、促進繁榮、帶來更多機會,甚至帶來更多保障——儘管有些人可能認為這點有些自相矛盾。美國的制度,肯定比歐洲大陸式更多規管和更多資助的資本主義,更適合發展中國家。
……………………………………………………
作者為美國凱托研究所(CatoInstitute)高級研究員,凱托文章逢星期三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