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官員在七大工業國(G7)會議中重申,人民幣滙率短期內不會與美元脫鈎,也不會升值。要了解美、中、日這三大國對現行人民幣滙率政策的態度,不但要從經濟角度去考慮,更要把它提升到國際政治關係的層面去看。
隨着對美出口不斷增長,貿易赤字不斷擴大,美國國內要求制裁中國貨進口的聲音遂此起彼伏。問題是為甚麼美多番要求人民幣滙率上調被拒,卻未惹來美政府強烈的反應?原因是除人民幣滙率外,美國手中還有很多手段可以遏止大量湧進的中國貨,尤其是當中國還未獲美給予「市場經濟」地位之前。例如自01年起美國已對中國貨作出22起反傾鎖的起訴,數量為其他美國貿易夥伴之冠。
相反,在貿易談判桌上,中國可資用來討價還價的籌碼則不多,人民幣滙率遂成為中國手上的一面王牌,成為可以用來與美方在貿易談判上角力的重要手段。這論證的一個可驗證的含意是:假若其他條件不變,在美國沒有對中國的貿易政策作重大讓步前(例如給予其「市場經濟」地位),中國在人民幣滙率問題上的立場不會改變。
較出人意表的,是在這次G7會議中,日本一改過往積極要求中國採取更靈活滙率政策的態度。日本之所以不再對中國施壓,實源於它在現行的人民幣滙率政策上所獲的益處。本年一至七月,日本累計向中國出口的金額達534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31.8%,在中國十大入口來源地中位列第一。
事實上,日本經濟近來顯示的復甦苗頭,其中一個重要的推動力便是基於其對中國出口的大幅上升所帶動。從這角度來考慮,日本對中國保有滙率政策自主權的支持便顯得順理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