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仍是新立法會箭靶

特首仍是新立法會箭靶

時光飛逝,轉眼之間,立法會選舉、國慶統統過去。過去數月一直低調的特首董建華先生,恐怕又會因十月新一屆立法會開始工作,而被迫重歸台前,回應議員及民眾的種種提問。

呂大樂

年前特區政府一改以往在立法會重開會議時發表施政報告,背後考慮因素眾多,但其中一點是想爭取主動,自定議程,免得一開始便由立法會議員主導討論的方向,令特區政府處處被動,只能以回應的方式來化解種種壓力。可是,可以想像,今天新一屆立法會開始工作,董先生又將會陷於遭受圍攻的困境。
一個弱勢政府的特點,就是在公眾議論搶不到主導權。事實上,各位候任議員尚未正式上任,便一早準備「彈藥」,設定未來的公眾議論的課題。
國家主席胡錦濤會見參加國慶慶典的香港各界代表時,贈言三句,其中兩句為「同心同德保穩定,包容共濟促和諧」。這兩句說話應該如何解讀,最好由官方機構親自說明。促進社會穩定與和諧這樣廣泛的目標,大概很難有人會有異議。
問題是穩定、和諧是官民雙方的事情,不可能單方面要求民眾少一點批評,對特區政府領導層多一點包容,便把社會矛盾化解。客觀形勢並非主觀意願所能轉移,這是唯物主義的基本法則,北京領導一定明白。

香港社會日後如何保穩定、促和諧,基本上不可能單靠某一方多多包容。大家少罵兩句,不是不可以,但要雙方和平共處,還需要有一個真正對民意有反應,願意負起責任的政府。
過去數月董先生低調行事,好的方面,是減少了挑起民間強烈反應的機會,但負面影響則是堆積了一些民眾關注的議題,問題未有解決。
就以近期在社會上引起較多關注和反響的事件為例,無論是關於如何保育中央警署建築群所引起的爭論,或是第二期削減綜援而造成的衝突,均屬政治而非行政管理的課題。前者涉及特區政府領導層如何看待本地歷史、文化、文物,而並非只是關於怎樣發展旅遊業及旅遊景點。後者則不可能完全依靠一個程序上的解釋,而把矛盾化解,而是需要表現出一種積極正視老人及弱勢社群的需要的態度。
正當大眾在等待特區政府領導層的回應時,董先生偏偏避而不答,把問題交由署長級的官員處理,結果連串答案都是按既定程序辦事,沒有正面面對民間訴求之餘,同時亦因為政府官員只可按本子解釋,答案便難免給人一種打官腔的感覺,不近人情,缺乏感性的觸覺。
對民眾而言,本以為這些都是董先生表演一下政治領導,能表現出急大家所急的敏銳觸覺時,他卻又一次錯失機會,令港人覺得他在迴避問題。他所需要做的工作,不一定是向民眾或利益團體讓步,而是要叫人了解他認識問題所在,有他的見解和有解決問題的辦法。可惜的是,他選擇了撰寫內容抽象的國慶演詞,並以為這樣做便能說服港人,他已作出積極回應。
董先生似乎並未意識到,民間訴求不斷累積,並成為了議員、媒體、民眾批評他的「彈藥」,如此脫離群眾的領導層,難言甚麼「包容共濟促和諧」。
……………………………………………………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