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智慧:保險箱服務利小責任大

理財智慧:保險箱服務利小責任大

最近有銀行錯誤處理保險箱,被送往銷毀的保險箱,竟然夾雜着仍然被使用的保險箱在內,結果80多名保險箱客戶的財物可能因此而報銷。雖然所牽涉的客戶數目並不算多,但事件假若處理不當的話,可能會嚴重損害銀行的聲譽。

出錯損害銀行聲譽
聲譽正正是銀行最着緊的無形資產,因為聲譽的好與壞,直接影響銀行的發展及潛在的生意機會。
出事的銀行已保證會妥善處理問題,向蒙受損失的客戶作出賠償,但銀行並沒有透露賠償的上限,亦沒有解釋當出現客戶索償數目與銀行的賠償上限出現嚴重差距之時,會怎樣處理。
銀行的保險箱業務,對於銀行來說,只是雞肋,不能夠賺大錢,但運作起來卻十分繁瑣。現今銀行在開設分行之時,一般都不會再有此服務,原因之一是因為香港租金昂貴,而加設保險箱服務,又往往需要較多地方,運作成本不化算。
其次是現今很多銀行喜歡在大型商場開設分行,而一般商場的租約比較短,亦即當商場轉旺之時,加租的機會很大。如果銀行因為租貴而轉租其他地方之時,假若有保險箱服務的話,便要考慮服務的延續性。因為租用保險箱的服務年期是以年計,如果銀行所租用的商場舖位沒有10年8年的租約期,根本不適宜提供保險箱服務。

充當維繫客戶橋樑
對於大型銀行來說,因為客戶基礎較強的關係,所以其分行甚少提供保險箱服務。但對於一些中小型銀行來說,提供保險箱服務,往往就是維繫客戶的方法之一。因為當客戶使用保險箱服務之時,甚少不會在有關銀行開戶口,而每當客戶使用保險箱服務之時,便多了一個機會與客戶接觸,能夠銷售銀行其他的產品和服務。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