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觀禮回來,翌日報上刊載了一張我和余若薇據桌大吃的彩照,我一副心無旁騖的樣子,同事見之質問:「你很餓嗎?」令我十分慚愧。
其實當天下午抵達人民大會堂之後第一件事就是吃。程序表上說是「休息」,三樓大廳上擺開一桌桌的小食,賓客隨意坐下,老實不客氣招呼自己。小碟有椒鹽杏仁、開心果、小春卷、核桃蛋糕、蘿蔔絲酥餅、果仁小月餅、山楂軟糖;當中還有滿盤水果,香蕉、蘋果等任擇。面前的水杯不時有服務員過來添水,邊吃邊喝有助閒聊,不覺已吃了不少,時間很快就過去了。
最重要的項目據說是拍照。拍照很費神,一站個多小時,接着自然就要補充體力了。此時國宴已在另一個大廳擺下,筵開五百桌,我剛好與余小姐同席,湯家驊和梁家傑則在另一席。桌上預先擺好冷盤,每位面前有小高腳酒杯,紅酒白酒各注滿一杯,想必是為祝酒備下,方便「乾杯」。
有人記錄下菜式,我則只顧吃。記得除了有牛油麵包之外,冷盤菜式並不新奇,可是調味手法卻與香港慣常口味有別,稍濃,也較為複雜,很有意思。像麻辣雞較辣、涼拌西芹較香、羊糕較濃較軟、椰菜花較酸等等。冷盤加上各種醬料拌勻的冷麵,已是完整的一餐。
可是這時才開始上大菜:蝦球、鮑片海參;吃不了兩道,各人紛紛起來活動,祝酒的祝酒,寒暄的寒暄,拍照的拍照。轉瞬赴歌舞滙演時間已到,宴會廳上一盤盤都是未動箸的美饌佳餚,看上去無比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