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叔理財:靠政府不如靠自己

陸叔理財:靠政府不如靠自己

特區政府公布,截至8月底止的財赤逾159億,但已較去年同期大幅減少74%。期內財政儲備為2594億元。
平情而論,香港經歷連續6年的經濟低迷,現在經濟復甦初見曙光,理應是要讓社會休養生息,盡量減少政策上的變動。然而,標準普爾卻重申港府應盡快制訂開源節流的理財策略,以應付可能出現的經濟調整。究竟標普舊事重提,是無病呻吟,還是香港的危機仍未得到全面解除,因而要未雨綢繆呢?

財赤未真正改善
事實上,雖然香港經濟再度步入增長勢頭,但財赤問題絕對不能忽視,原因是今次財赤得以紓緩,主要是港府的特殊收益增加所致。港府今個財政年度首五個月的收入共832.55億元,當中包括5隧1橋證券化債券的60億元及出售官債200億元的收益。若以期內高達992億元的開支及經常性收入相比,本地財赤仍逾400億元.因此,標普指政府要重新制訂理財政策,並非無的放矢。
不過,香港要做到全面滅赤,相信在短期內亦難以如願。
首先,特區政府最大的支出是公務員薪酬、教育及醫療開支。在經濟不景氣時,政府已難以在上述範疇縮減開支,遑論目前經濟處於復甦狀態。另外,標普建議政府應積極考慮開徵銷售稅,但由於當中涉及龐大的行政費用,如沒有一定比例的稅率,銷售稅收入根本便如杯水車薪,但過高又會遭遇社會上強烈的反對聲音,故唯一可行的,相信是政府繼續變賣資產還富於民。但此方法只能治標而不能治本,綜而論之,政府在滅赤上,正處於極被動的情況,甚至乎可以說能夠做的實在不多。那麼,我們在預計財赤難滅的情況下,更應及早為自己作出打算。

保護網愈收愈窄
一直以來,香港政府都是奉行「小政府」策略,經濟動力由市場所帶動,所以我們依靠政府福利的機會很少。在金融風暴前,政府提供不少福利,即使我們未必能享用,也可視作為最後的保護網。然而,按目前政府的財政狀況,加上香港正處於結構性轉型,預計這道「最後防線」將會有減無增,我們要做的,就是要開始為未來作出安排,包括退休、醫療,甚至下一代的教育經費。不能再像過往般,有甚麼事都可以依靠政府。
或者,從另一角度而言,香港這種低稅率的地方,根本不能像外國一樣,提供全面的社會保護網。過往香港市民可以有此優惠,主要是香港過去資產(股市與樓市)大幅增值所帶來的副產品。所以我覺得,現在香港只是由過去「不正常」的情況調節至一個「正常」的狀態。故此,標普的言論,並非單單給政府一個警號,而是給我們一次提醒──未來一切都要靠自己了。
陳永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