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緯倫(WilliamH.Overholt)
香港的前途,視乎北京和香港領導人的智慧。折衷妥協,才是成功之道(即使只講繁榮穩定)。任何一方堅持對立,只會造成不穩和衰退。
選舉過後,香港回歸沉寂。中方領導層中的保守派或會認為,這證實了他們的看法,就是強硬態度,配合市面繁榮,足以瓦解民主運動。很多中國人以及外國專家卻認為這是個假象。
曾幾何時,香港人政治冷感,只着重經濟增長,對政治漠不關心。有兩件事令香港人改變。第一,北京為香港挑選了一名顢頇無能的領袖,堅持要他連任,令香港關注政事的團體普遍認為,香港的前途,視乎港人是否有機會選出自己的領袖。第二,董建華政府於○三年處理《基本法》第二十三條這個備受爭議的項目時,令香港人首次真正擔心自由受損。中國政府要是採取違背潮流的政策,不會帶來穩定;反而慢慢疏導,對各方面都有好處。
香港的輿論焦點集中在現代化和民主化。他們明白到,為了推動民主而與北京對立,只會徒勞無功。因此,他們試圖令北京放心。我可以作證,憑我個人經驗所知,大部份從事民主運動的人士,都慶賀中國成功。但大部份人也明顯要求改善現行制度。如果民主派向北京作出保證而得不到回應,政治壓力會升溫,就像水煲裏蒸氣翻騰一樣。幾時會有蒸氣洶湧而出,我未能預料,但這個情況總會出現。
民主運動要有成功機會,唯一的辦法是一方面令北京放心,一方面要求更多民主。但這也不能保證成功在望,因為結果取決於北京,非我所能預測。純粹以政策而論,北京內部仍然有重大分歧,高層領導人採取強硬路線,但熟悉香港事務的官員和學者都認為,強硬路線行不通。
政策分析出現偏差,我認為是出現了三個混淆:一、混淆了香港和台灣,因為香港根本沒有分離主義的情緒;二、混淆了香港一貫合法的示威活動,和國內造成動盪的示威活動;三、混淆了少數幾名民主派老將的反中國策略,和大部份民運人士的溫和愛國情緒。有理由相信,新領導人經驗較豐富,日後不會在這些方面出現混淆。然而,短期內,政治考慮仍將主宰思潮。香港被拿來與台灣相提並論。對香港較寬鬆的領導人容易被指為未夠注重國家安全。忽視國家安全,是最嚴重的指控。
中國高層領導層完成過渡,這方面的壓力應會減少。北京領導人也顯得更願意與民主派領導層對話。過去,中國高層官員只與有商界利益、反對民主化的香港團體會談,現在已擴大接觸層面,甚至擴闊視野。然而,中方始終需要向民主化邁開一大步,才會帶來繁榮穩定。始終,《基本法》也把民主化定為最終目標。
民主運動有兩個主要策略考慮。一、除非獲中央政府願意,否則民主無望(由《基本法》看來,中方並非不願推行民主);二、行政主導的政府,可以影響政策的方法,是讓民眾有機會選出行政長官。雖然中方已明言不會於○七、○八年進行普選,但當中仍有很多可行的辦法,包括由選民選出選舉委員會成員,讓選委會接近美國選舉團的運作。
中方的主要策略考慮頗為明確,連串示威活動,令中央政府擔心香港出現不穩。然而,違反民意、拒絕更大程度普選,只會造成不穩;反而滿足民眾要求,可帶來穩定,確保大家忠誠。單憑經濟因素便足以為香港帶來穩定,這個論調已經過時。認為香港推行民主,會對國內其他地方構成不穩定因素,也是錯誤的想法。由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起,香港制度與別不同,已是眾所周知。有人認為,中央政府不能因為香港的示威活動而作出政治讓步,否則會鼓勵內地的示威活動;這講法不無道理,但內地有才幹的官員,可述明香港更大程度的民主普選,是得到《基本法》支持,而且經過與各方願意合作的團體磋商,這應有助釋除疑慮。
……………………………………………………
作者為美國蘭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亞太政策研究中心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