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股市回升,一反每年10月例淡的局面。10月股市之所以容易向淡,是因為87年世界性股災就在這個月發生,其次是10月過後,各大藍籌公司多已公布業績,在沒有新資訊進入市場的情況下,股市偏淡是可以理解的。
但近兩年,每逢到了第4季便有不少大型集資活動出現,特別是新股上市。不知道讀者有沒有留意,過去兩年年尾時候,市場有大型電訊股、石油股上市,而今年年尾也不例外,預計會有國內銀行股,以及近日招股的電力股及環球電訊股等爭相上市。
根據現時的上市規定,除了一般財務報表之外,新公司上市之時,還要呈交一份公司全年業績的預測報告,而有不少內地的國企及紅籌公司,年結年度都在12月,那麼踏入第4季,這一年的業務已過了四分之三,要預測餘下3個月的表現,再給予一個全年的業績估算,會較為準確及有把握。
過往實施了這個新股上市盈利預測規定之後,曾經出現了一些不愉快事件。有些公司在盈利預測上並不準確,明明招股書上的預測能夠賺大錢,但結果最終年結之後,盈利卻少了一大截;又或者再差些,甚至虧蝕。這使到認購了股票的投資者有被誤導,甚至被欺騙的感覺。
出現這種情況除了有些公司上市之時立心不良之外,另外一個原因就是作盈利預測之時,剛剛過了年結所致。因為預測年期愈長,其準確性便愈低,容易造成股東及管理層爭拗。
每年都有不少國內重點國企在港上市,而這些國企對於商譽是十分注重的,所以絕對不能出現預測盈利與實際盈利出現大幅偏差的情況。因此,這些企業多數選擇在第4季快將年結之時才上市,使到招股書內所寫的預測盈利與最終盈利數字相差不致太大,投資者亦不會因盈利估計誤差問題而大感失望。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