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中國:胡溫全力推動的資源外交 - 張華

解讀中國:胡溫全力推動的資源外交 - 張華

總理溫家寶今日出訪越南,與上月底他出訪俄羅斯一樣,能源合作仍然是他此行的重頭戲之一。縱觀北京領導人近期的外訪行程安排,到國外找尋更多的資源供應來源,已被列為中國外交工作的首要任務之一,也凸顯了資源不足成為制約中國經濟增長的瓶頸。

製造業發達 資源需求大
所謂資源,包括石油、天然氣、煤等能源,以及有色金屬、原木、淡水、礦產等。雖然中國的自然資源也頗豐富,但隨着近年經濟的急速擴張,國產自然資源早已不敷應用,要靠進口補充。根據官方統計,今年頭八個月,中國石油進口量已達到七千六百萬噸,對外國的依存度已達到四成;去年,五成的鐵礦石和六成的銅,都是依賴進口的。換言之,要維持經濟的高速增長,中國在能源及資源上對外國的依存度將愈來愈大。
為甚麼中國要大量進口自然資源來支撐經濟增長呢?第一,製造業已頂起中國經濟的半邊天,從九十年開始,製造業所佔的比重年年增加,由四成左右增至二○○一年的五成一。由於製造業對自然資源等原材料的需求量大,自然令全國的資源消耗量年年激增。

外訪談合作 免供應中斷
第二,中國的工業技術非常粗糙,能源的使用效率非常低,浪費情況嚴重。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中國每一萬元GDP所消耗的能源和水,分別是美國的三點三倍、日本的六倍,以及國際平均水平的四倍。第三,部份自然資源受到國家政策保護,價格因為壟斷而偏高,加上開採的成本愈來愈大,不少資源的價格已高於國際水平,進口當然是最理想的選擇。
但是這種依賴進口的風險很大,價格、運輸、國際環境的變化、外交糾紛、地區戰爭等,都有可能中斷供應鏈,而中國的國力又不像美國那樣強大,能夠確保供應不斷。中國領導人當然也認識到依賴外國資源的脆弱性,胡錦濤和溫家寶上台後的外訪,幾乎都是資源大國,而且都會談到開發資源的合作,增加資源供應的來源,減低被中斷供應的風險。
胡錦濤出任國家主席後,首次出訪便去了澳洲和新西蘭(礦產);今年一月則去了阿爾及利亞、加蓬、埃及(石油、天然氣及有色金屬)。溫家寶去過俄羅斯(石油和天然氣)、吉爾吉斯(煤和有色金屬)、印尼(原木和石油)等。這種向資源供應國傾斜的外交戰略,仍會是未來一段時間中國的外交方向之一。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