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言論「出位」不等於非理性 - 盧峯

蘋論:言論「出位」不等於非理性 - 盧峯

也許是由於梁國雄先生(長毛)一再有出位言行、衝擊原來的體制及程序、也許是因為不少新當選議員如張超雄先生等積極要為削綜援翻案,以致不少政界人士以及一些重要傳媒最近不約而同的在標榜「理性討論」、反對過激及出位言論;前任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女士就呼籲傳媒不要偏重「最出位、最偏激」的言行,而要扮演「良性引導角色」。
理性討論是沒有人反對的,但是所講理性討論絕不是指客客氣氣和稀泥式的討論,也不意味各打五十大板式的模稜兩可討論,而是觀點開放、據理力爭的討論過程。只要言之成理、只要有本身理據,即使言詞激烈、即使言行不依常規、即使訴諸街頭行動也依然是理性討論的一種。
我們認為,像這樣的言行既不該被扣上「非理性」或「偏激」的標籤,更不應該置之不理或加以封殺,否則只會大大收窄香港的言論空間、大大收緊市民表達意見的空間。
就以「長毛」當選後的言行如要求更改誓詞為例,他的做法及言論不但令特區政府及立法會秘書處手忙腳亂,難於招架,更讓所有人包括政府高層、議員、法律學者及市民重新思考立法會議員的誓詞有甚麼意義、議員效忠的對象該是甚麼等。
事實上直到目前還沒有人能說明為甚麼議員不能宣誓效忠中國人民、效忠香港市民,難道人民共和國的權力不是來自人民的嗎?難道人民共和國下的特區公民不配得到議員宣誓效忠嗎?
至於有關削減綜援的爭論及多次群眾抗爭運動更不折不扣的是一種理性討論,而不是甚麼過激或出位的言行。
反對削減綜援的人士及團體除了基於同情弱勢社群而積極發言及行動外,他們更是在質疑特區政府的開支政策、他們更是在質疑特區政府在資源分配上不合理及不公平。
我們雖然也同意按計劃削減綜援金,但我們認為,這些團體及人士提出的問題、提出的質疑都是值得討論的、都是特區政府應該講清楚、說明白的,特別是政府每年因好大喜功而浪費的公帑數以億元計,單單維港巨星匯就花費納稅人多達一億元,若果把這些浪費掉的公帑轉用在有需要的人身上,不是可以讓更多人受惠嗎?
像這樣的問題不但很值得深思、更可以促使市民更深入討論政府開支政策,這不正正是理性討論嗎?有甚麼理由把他們視為過激或偏激言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