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談及人民銀行在制度上從屬國務院,是否加息最終要由後者拍板決定,由這討論可引申出有關中央銀行是否存在獨立性的問題。這裏說的獨立性,指的是央行在制訂政策目標和執行貨幣政策時在多大程度上不受政府所左右。
在理論層面,可從兩方面來評估中央銀行享有的獨立性。一方面我們要看央行是否擁有自行確定政策目標(如保持價格穩定)的自由度(goalindependence)。政策目標一經定下,央行便要透過操控一些金融工具作為達標的手段,在選擇金融工具這方面享有多大的自主權(instrumentindependence)便成為量度央行獨立性的另一途徑。
為甚麼央行要擁有獨立性,要避免政府干預其運作?舉個例子吧,假設某民主國家的央行缺乏獨立性,貨幣政策完全由議會內的大多數所決定,又設想選民大都是純債務人。
由於一般債務合約條款以名義金額來訂定,自然地債務人作為選民會選擇透過高通脹來減低實質債務負擔,從而將貨幣政策轉化成一種財富轉移的工具,結果令通脹高企。由於高通脹對社會造成的損害很大,故減少政府對央行的干預有利社會。
事實上,經濟學家的實證研究發現,央行享有的獨立性與通脹率有負相關關係,即一國央行的獨立性愈高,其通脹率便愈低。
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通脹曾多次肆虐,這也許與人行缺乏獨立性有關。困難的地方在於不能照搬外國經驗,原因是外國央行所擁有的獨立性都以民主的政治制度為其基礎。如何在中國現有的政治制度下設計出一個能加強人行獨立性的方法,對於中國經濟能否在一個穩定的宏觀環境中持續增長將起關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