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電視辯論,挽回了克里在美國大選中的劣勢。美國《新聞周刊》的最新民調顯示,自九月共和黨大會以來,民望遠遠落後於布殊(一度相差十個百分點)的克里,已於電視辯論後超前布殊以百分之四十九的支持率領先布殊三個百分點。
克里長相不佳,一副馬臉,選外形的話,他一定輸給布殊。但電視媒體的厲害之處,是一個人在電視上的表現,除了言詞、辯才之外,眼神、風度、自信,都巨細無遺地一一流露在觀眾面前。這就是電視辯論往往可以扭轉選情的地方。
上周的美國總統首場電視辯論,克里態度從容,語詞清晰而準確,即使批評布殊,也是語氣和緩而沒有疾言厲色,在受到布殊攻擊、嘲笑時,他仍面帶笑容,顯露良好風度。相反,布殊的辯論言詞固然了無新意,而在克里批評他時,更是一臉怒容,好幾次克里未講完,他就要搶着想反駁,台風甚差。美國許多評論員都說,克里看來更像總統,布殊則毫無總統的樣子。
辯論之前,民調顯示,在經濟、就業、醫療保健等內政問題上,克里都遙遙領先布殊。兩人在這三個範疇所獲支持率分別相差十三、十八和二十二個百分點。但在反恐和伊拉克問題上,布殊仍佔明顯優勢,百分之五十二的受訪選民認為,布殊在處理反恐和國土安全問題上,能比克里做得更好,布殊在這個範疇所獲支持率,領先克里十二個百分點。在伊拉克問題上,布殊支持率是百分之四十九,領先克里五個百分點。
布殊在經濟、就業等國內施政上,過去四年乏善足陳,在與盟國關係上更是一團糟。但他引以為傲的是,自二○○一年「九一一」之後,美國三年來國內都沒有再受恐怖主義襲擊。美國民眾會認為,在恐怖主義持續威脅之下,由布殊繼續當總統,在反恐與國土安全上較駕輕就熟。
由於內政方面都是布殊的弱項,因此第一場以國土安全和伊拉克問題為主題的辯論就具關鍵性了。布殊競選團隊原認為經這一場辯論就能打垮克里,誰料克里以超水準表演勝出,民調隨之逆轉,克里陣營士氣大振,選情也就添加了新因素。
在伊拉克問題上,布殊整個晚上都在攻擊克里對伊拉克問題「變來變去」,「拿不定主意」,克里則利用機會向選民清楚說明他的立場,他說他也認為侯賽因是獨裁者,必須解除他的武力,其方法有正確的和錯誤的,布殊採取了錯誤的方法,不顧聯合國和絕大多數國家的反對,貿然出兵,而事先沒有一套如何處理善後問題的方案。針對布殊所稱攻打伊拉克是反恐戰的重頭戲,克里再三質疑,布殊一直沒有清楚交代為甚麼伊拉克是反恐戰的重點!在美國發動「九一一」的是拉登,而不是侯賽因,至今也沒有證據證明伊拉克與阿蓋達組織有關連。
克里與布殊在外交政策上的分歧,也許可用克林頓在他的回憶錄《我的人生》作說明。克林頓表示,民主黨的外交政策是建造一個責任分享和機會分享、並有更多合作的世界,「任何時候美國都會盡可能合作,只有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我們才會單獨行動。」因而,美國受到尊重。他批評共和黨的外交政策是,「如有可能我們盡可自行其是,只有不得已時才與人合作」。因而,在「九一一」之後,導致美國的盟友離心離德。克林頓說,力量與智慧不是相互矛盾或相互衝突的兩種價值,它們應該是並行不悖的。
美國在世界上具有超強的力量。但是不是有力量就可以率性而為呢?是不是有力量就不需要智慧呢?答案是否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