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傳聞指中國銀行(中銀香港母公司)不會在香港上市,首個主要原因是如在港上市,也不會再包括香港業務,其次是兩間中國銀行同樣在交易所上市,容易造成混淆,故中行似乎傾向在A股市場上市。
中國的A股市場經歷了十多年的發展,經已到達一個很大規模,而早在幾年前,市值更曾攀升至世界十大之列,比香港股市市值還要大,以成交量而言,亦曾經達每天數百億。可是在宏觀調控的環境下,A股股市一度沉寂下來。
中國股市散戶參與人數特別多,機構投資者相對較少,所以股市較為波動,甚至有時會出現不理性的情況。而中國股市被股民稱之為「政策市」,只要政府政策有所更改的話,股市便會波動。例如早前中國證監要加強監管市場,結果被市場認定為壞消息,股市大幅下挫;最近又傳聞監管力度有望放寬,結果股市又掉頭回升。
過往很多優質國企都在香港上市,背後原因很多,例如能夠吸引外資投資、企業能夠吸取外滙(例如股份以港元發行)。如果企業需要外滙向外圍購買機械或原材料的話,在港上市便大有幫助。但到了現在,中國外滙的儲備已相當充裕,而且大部份的機械及原材料在中國也找到,香港這方面的集資優勢已開始減退。選擇在香港上市另外一個原因,是因為能夠找到買家。香港股市的參與者並不限於香港居民,也包括海外的基金及投資者。但當股市不斷發展,國內有聲音便說:為何最優質的資產不在A股市場上市?
例如中國電信(728)、中國移動(941)等,明明經營範圍在國內,卻在沒有提供服務的香港上市,反而國內客戶想做股東也不能,加上國內的股市規模不斷壯大,A股市場開始有能力吸納一些「巨無霸」企業,而且股價也可定高一些。這可能是傳聞中行放棄在香港上市原因之一。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助理教授 麥萃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