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鋒
中共總書記胡錦濤接任了江澤民的軍委主席職務,台海的兩岸關係是否會因此而和緩,各界關注。
在「穩定壓倒一切」的口號下,又事關以民族主義凝聚國人的需要,所以中共不可能立刻有重大的路線改革,甚至一定時間的「極左」都有可能。《紐約時報》在北京的記者趙岩被捕就是一個例子。
解放軍舉行的「鐵拳——二○○四」軍事演習,邀請了十六個國家六十多人參觀,目的也是同江澤民時代的炫耀武力一樣;同一天台灣那邊則是行政院長游錫堃發表面對武力威脅必須購買軍備實現「恐怖平衡」之說,因此兩岸關係尚未見到緩和迹象。
看來,兩岸局勢要出現緩和,必須要有新的思維。長期研究兩岸關係的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王家英博士最近在《大公報》發表〈防獨要贏得台民意〉一文中,有一點頗有啟發性。他認為「北京若不希望兩岸進行不必要的軍事競賽,平白耗費兩岸人民的寶貴金錢和資源,實應積極考慮公開向台灣人民承諾武力只是用來防『獨』而非促統」。
經北京施壓,美國一再表態,反對兩岸擅自改變現狀:台獨是反對現狀,統一當然也是改變現狀。
因此如果北京能夠參考王教授的建議,將武力威脅只是放在「防獨」而不是所謂「反獨促統」,既符合美國的要求,也符合台灣「維持現狀」的主流民意,減輕台灣人的反感,有利爭取台灣民心。
北京要這樣表態大概不難,難就難在要把「統戰」放在甚麼地位,可能取消「統戰部」嗎?眾所周知,「統戰」的全稱就是「統一戰線」,中共對台統戰本身就是帶有「統一」的文字與內容,台灣人就不可能認為對台統戰不是來統一台灣的。
「統一戰線」這個稱呼的原意是甚麼?中共何時開始使用這個政治名詞似乎沒有人考據過,它的出名則是在一九三九年十月毛澤東寫的「『共產黨人』發刊詞」,其中提到「統一戰線,武裝鬥爭,黨的建設,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中戰勝敵人的三個法寶。」但是我們知道,中共從一九二一年成立就搞統戰,所以才有孫中山接受國共合作而在一九二四年改組國民黨,並且吸收中共黨員跨黨參加國民黨。
因此也可以說,中共當時的統戰,是在它弱勢的時候,為了爭取異議人士同中共合作,實現「統一思想、統一意志、統一行動」的手段。其中的權謀、欺詐更不足為外人道也。如今中共已經不是革命黨而是執政黨,對異議人士已經不必爭取而可以採用逮捕判刑的手段,現在的統戰,就比當年霸道與盛氣凌人,而對台統戰也更強調了領土、主權的統一,並且時不時強調武力的威脅,也難怪台灣民眾對中共「統戰」的反感。
同樣對香港,當年的香港新華社,雖然也大搞統戰活動,但是因為「統戰」的名聲太壞,非常惹人反感,所以他們機構內部沒有統戰部而以「協調部」代之。九七年後中聯辦取代新華社,但是還保留協調部,統戰部同中國共產黨一樣沒有浮出水面。因此如果尊重台灣人民的意願,以及對「統戰」的恐懼心理,倒是可以考慮將統戰部改為「防獨部」。香港由於已經統一,也沒有「統一戰線」的問題,北京所擔心的也是「港獨」,因此「防獨部」也適用於香港,包括其他北京惟恐獨立的少數民族自治區。
……………………………………………………
作者為居於紐約的政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