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十月一日起,特區政府規定在三家電視台的傍晚新聞時段前,要播放國歌,並配以一個叫「心繫家國」的宣傳短片。第一天播放後,在「網政廿一」的新聞網上,大部份網友對此舉都表示抗拒(當然也有支持的),有人批評短片「內容空泛,低級趣味,令人毛管戙,起雞皮,引起反感。」
負責招標製作的公民教育委員會主席香灼璣表示,宣傳片不是洗腦,不是政治教育,而是希望讓市民認識理解祖國。──然而,若是會引起反感的話,那就是一種反宣傳與反效果了。
愛國是一種感情。感情是既不能夠強迫也不能靠不斷宣傳而產生的。在日本侵華戰爭發生而太平洋戰爭還未爆發的時期,香港許多人放棄在香港的平安生活,奔赴內地參加抗戰,是因為國家愈困窮、愈有苦難,愈能激發他們的愛國心。在和平時期,國家要憑她的制度、她的真正由人民當家作主的價值觀,而使人民覺得她可愛,才會真正去愛她。若國家不斷剝奪人民的權利,或以強暴的手段釋法來壓制香港人民的政治權利,即使每天強迫要人們去聽一次國歌,又怎能使人民對她產生愛的感情呢?若有,那麼憑長城、奧運選手、太空人所引發的感情也是空泛,幼稚的,成熟、理性、有思想的人豈會這麼容易頭腦發熱?就像毛澤東去世前,憑種種歌頌毛的歌曲與口號而引發年輕人對毛的感情一樣,充滿了幼稚、衝動、浮淺、盲目,而且隨着歲月的洗刷,年輕人年事漸增,這種感情也就會消失,甚至走向反面。
世界上許多專權政治的國家,都曾在電影放映前播國歌,並要觀眾起立,但其後民眾的感情都走向反面。台灣就是其中一個例子。
中國大陸以前在電影放映前也要播「大海航行靠舵手」,播了十多年,人民對舵手的愛也走向反面。中共宣傳愛國主義五十多年不遺餘力,人民是更愛國了?還是從上到下都千方百計要去國?
北方俗語:強扭的瓜不甜。大陸以前的「天天讀」,讀出甚麼效果?可為殷鑑。在電視新聞時段前播國歌,除了滿足北京的當權者及他們代理人的自慰心態之外,對增加香港市民的愛國感情是沒有幫助的。沒有幫助還好,若一旦市民因這種幼稚的宣傳而萌發了愛國主義,那就更意味着香港漸漸離開了現代文明。因為正如英國哲學家羅素所說:「假如我們不想看到我們整個文明走向毀滅的話,一個偉大而艱難的責任有待我們來做,就是守護我們的心智,避免愛國主義的侵入。」他又說:「愛國主義有令人酒醉的性能,不但對自己的國土危險,對世界也是危險的。」
在新聞時段前播國歌,要有以愛國感情干擾新聞的客觀、公正的象徵意味。倘若一個外國人與一個中國人在酒吧打架,一旦新聞工作者以愛國感情介入了對這一事件的報道,我們能想像報道會是客觀、公正的嗎?
尤其是中國的國歌,充滿了戰爭時期的火藥味,號召人們「冒着敵人的炮火前進」,實在不適宜在和平時期作經常性的教育。而且,每天聽到「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的聲音,若香港市民都奮起「不願做奴隸」,要做自己命運的主人,那麼北京對香港人「雙普選」的訴求,還壓得下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