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踏入秋冬乾旱季節,星星之火引發的山火,足可焚毀大量珍貴林木。事實上,本港的郊野公園經過二十年寸土必爭的綠化植林計劃,不獨栽種出三百多種樹木,且為一度幾近絕迹的野生動物提供棲息覓食的安樂窩。漁農自然護理署推出《賞樹手記》,介紹本港常見和罕見的樹木,希望令市民更珍惜得來不易的一草一木。 記者:林社炳
郊野公園護理主任魏遠娥接受訪問時說:「有人因為禿頭,要植髮補救。光禿禿嘅山頭,同樣需要植林,綠化環境。」漁護署每年都要與山火角力,在燒焦的植林區再下新苗,然後最少花上幾年時間,才能再見綠野青葱。漁護署最近推出新書《賞樹手記》,介紹一百五十多種本港常見和罕見的樹木,希望增加市民對花木的認識,從而到郊野活動時,更珍惜和愛護樹木。
她說,本港戰時林木被砍用作燃料,戰後舉目都是禿頭山,至五十年代,全港土地也只得百分四是林地。經過二十年植林計劃,由最初種植快高長大的馬尾松,以至兼備遮蔭及防水土流失功能的相思樹,繼而是近年廣泛栽種的混合林,至今全港林地面積已增加至百分之十七,另有百分之二十一為灌木叢。
經過多年宣傳及教育,近年山火已減至每年約百宗。而九七年後,植樹數字升至去年的一百萬株。為增加市民對樹木的認識,漁護署設有十四條樹木研習徑,供市民觀賞花木四季不同變化;城門郊野公園則設有佔地四公頃的植物標本林,內有三百種原生樹木和三十種稀有植物。下星期起,漁護署會每周會透過報刊推出《樹木周記》,介紹各類樹木,讓市民與草木建立感情。
《賞樹手記》一書每本八十元,在各書店發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