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在1998年觸及每桶12美元的低位後,油價反覆回升,現時已升抵每桶50美元的高位。問題是,究竟油價在急升後,會如大部份分析家所預期般來1次暴挫,抑或未來數年我們仍要面對油價長期高企、甚至愈攀愈高的現實?過去2年,我已不厭其煩地一再在此向大家解釋過,亞洲國家對原油需求不斷攀升,必然會導致油價節節上揚,這是因為客觀地看,全球產油國皆不可能真心地增產以壓抑油價。
也許油價升上50美元1桶,會促使某些人認為油價已出現了一定程度的超買,一次較像樣的調整已迫在眉睫,因而有不少市場人士已預早沽空期油合約,以迎接油價大幅調整的契機。
我不敢否定油價在短期內會受到一些套利盤影響而回落的機會,(特別是美國如果真箇決定動用石油策略儲備的話),但我仍堅持原有的看法──油價在日後仍會長升長有,升至超乎一般人所能想像的高水平。
原因?
首先,如果我們看看經過通脹調整後的實質油價,便知道現時的實質油價只不過是處於1980年1月頂峯時的50%左右水平,而相比起上世紀70年代初上一次石油危機爆發前、油價走入牛市前的水平,現水平亦不是高出太多(見附圖1)。
此外,大家必須明白的是,70年代油價急升而挑起石油危機的誘因,是來自供應面──當時石油出口國組織宣布減產。今次的情況有所不同,促使油價飆升的導火線,純粹是來自亞洲國家的需求急增,而這個由需求面所推動的石油牛市,更因中國的工業化和亞洲周邊國家的生活水平提高而火上加油,原因是一些要依靠能源推動的消費耐用品(如電單車、空調冷氣機和汽車等)的需求增長迅速。單單中國一地,今年至今的石油進口便增加了40%。
雖然我對中國的石油進口能否維持40%的年增長率感到懷疑,但亦同樣相信,輸往中國的石油很難出現明顯的回落。
實際上,如果我們回顧在1900至1970年美國進入工業化時代的石油消耗量,當時亦是由人均每年1桶慢慢攀升至人均28桶;再看看日本進入工業化時代的1950至1970年,以及南韓進入工業化時代的1965至1990年,人均石油消耗量亦由每年1桶升至17桶(見附圖2),再看看中國現時的人均石油消耗只有1.7桶,而印度只有0.7桶,便不難推斷石油未來的需求情況。更何況墨西哥現時的人均石油消耗量約為每年7桶,而整個拉丁美洲亦低至只有4.5桶。
基於以上數字的推斷,我個人認為,亞洲石油消耗量既由低位起步,在未來10年可望翻一番,由現時每日2000萬桶增加至每日4000萬桶。而由於現時全球產油量的每日8000萬桶已接近產能極限,要增產應付日益提升的需求,亦近乎不可能的事(尤其自1965年至今再已不曾發現產量大的新油田,產油國的產能更可能不升反挫),因此我預期,油價不但會進一步攀升,升幅更可能超乎大家所能想像。
故此,我對於沽空期油合約的做法大有保留,相反,我傾向視油價的每一次調整為趁低吸納的良機。
﹙本欄隔周逢周一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