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中國加息的政治經濟學 - 何洋

蘋論:中國加息的政治經濟學 - 何洋

統計局早前公布八月份消費物價指數(CPI)較去年同期上升百分之五點三。事實上,通脹率自本年初以來升幅不斷擴大,再加上固定資產投資和信貸增長亦錄得驚人增幅。為防止經濟過熱,中國於是在四月加強宏觀調控的力度,務求令中國經濟能實現「軟着陸」,使經濟能較平穩地發展。
作為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之一,人民銀行會否加息自然備受關注。國內學者在加息能否有效壓抑通脹這問題上意見分歧很大,官方的態度亦並不明確。九月上旬,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向傳媒透露,中央銀行會否加息端視乎八月份的經濟數據而定。此前,他和其他一些央行官員曾分別指出,通脹率若超過百分之五,央行便將考慮調整利率。
現在通脹率雖已連續兩個月在百分之五以上,但似乎仍沒有利率上調的迹象。當然利率是否需要作調整,並不單憑CPI的走向便可定下來,其他數據的變化如信貸和固定資產投資等亦要考慮在內。即使是這樣,我們認為還有其他理由令央行在加息一事上猶豫未決。
中國為何在加息與否一事上遲遲未作出決定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是否加息並不單是央行說了算,其他考慮如保持社會穩定等因素亦很重要。與美聯儲局不同,人民銀行作為中央銀行從法律上就缺乏自行決定貨幣政策的獨立性。《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修正本)內的第五條明確寫着「中國人民銀行就年度貨幣供應量、利率、滙率和國務院規定的其他重要事項作出決定,報國務院批准後執行」。
換言之,即使周小川真的認為有必要加息,只要國務院因其他考慮不批,加息的決定只能暫時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