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大選日漸逼近,兩名候選人的支持率依然非常接近,布殊暫時雖然領先克里,但亦只是3至4個百分點,由於未決定投票取向的人仍多,加上民意調查的統計誤差,這個領先優勢並不實在。
兩個候選人在日前進行了一場電視辯論,筆者亦有觀看部份直播,得到的印象與辯論後的調查一樣,克里表現遠勝布殊,筆者的看法並非基於布殊在鏡頭前的一些不耐煩表現(但美國選民重視這些表現),而是兩人的講話內容、論點及詞鋒。雖然民意調查未反映克里的支持度在辯論後追近布殊,但餘下還有兩場辯論,更有觀眾即場提問環節,兩個候選人將面對更大挑戰,而布殊的辯論技巧遜於克里,且過去經常失言,在往後的兩場辯論中,隨時會有失誤而被克里迎頭趕上,或至少令兩人的支持度拉近,再次翻版4年前與戈爾高下難分的吃緊形勢。辯論技巧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變得截然不同,失言的習慣更不是可輕易戒掉,按筆者估計,完成餘下兩次辯論後,兩人的形勢有可能逆轉。
未來4年誰人入主白宮,不但對美國有重大意義,對全球的政經環境亦然,香港的經濟及樓市有好的復甦勢頭,亦有祖國的強大經濟後盾,但對於美國總統大選結果將帶來的影響,不能不早作籌謀。雖然政治之事不易猜測,但對於投資者而言,進行客觀評估並作出應對,仍是有必要的。美國未來的中東政策、中台關係、如何處理龐大赤字以及反恐政策等,都不是任何一個投資者應該忽視,而「走着瞧」亦非好的策略。
(本欄逢周一刊出)
冠天